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布设传感器(如浊度、余氯、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与传输模块,实现对管网水质的实时监控,可及时发现管道泄漏、二次污染等问题,保障饮用水输送安全。其安装与调节需适配地下管网潮湿、空间受限、水流不稳定的环境,需按规范流程操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与数据精准,以下从四方面展开解析。 一、安装前准备 安装前需做好环境勘察与设备准备,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 1、管网环境勘察 首先需明确监测点位(通常选择管网节点、末梢、二次供水入口等关键位置),现场勘察点位环境:记录管道直径、材质(如铸铁管、PE管)、埋深与周边地形(是否存在积水、淤泥或地下障碍物);检测管道内水流状态(是否有明显湍流、沉积物,避免在水流死角安装传感器,防止数据失真);确认供电与通信条件(若点位无外接电源,需准备太阳能供电模块;若地下信号弱,需测试4G/5G信号覆盖,必要时加装信号放大器)。同时需获取管网图纸,标注管道走向与阀门位置,避免安装时破坏管网结构。 2、设备与工具准备 根据勘察结果准备适配设备:传感器需选择耐高压、防堵塞型号(如适用于DN100-DN800管道的插入式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需具备防水防潮功能(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传输模块需适配地下通信环境(优先选择低功耗广域网模块,减少信号传输损耗)。准备专用安装工具:管道开孔器(匹配管道材质,避免开孔时损坏管壁)、防水密封胶(如环氧树脂胶,用于传感器与管道接口密封)、绝缘胶带与防水套管(保护线缆),同时准备安全装备(如防滑手套、安全帽、应急照明设备,保障地下作业安全)。 二、核心组件安装 系统核心组件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箱、传输天线,需按顺序安装,重点关注密封与固定: 1、传感器安装 传感器安装需确保与水流充分接触,同时避免管道内杂质影响: 管道开孔与固定:在选定点位用管道开孔器开孔(孔径略大于传感器探头直径),清理孔口毛刺(防止划伤传感器线缆);将传感器探头插入管道内(插入深度需覆盖水流断面,避免仅接触表层水),用专用固定法兰或卡箍固定传感器(法兰与管道接触面需加装橡胶密封圈,防止漏水);若管道内水流湍急,需在传感器周围加装防护网(避免水流冲击导致传感器移位或损坏)。 线缆处理:传感器线缆需穿入防水套管(套管材质选用耐腐塑料,避免与管道金属部件接触导致腐蚀),线缆预留长度适中(约0.5-1米,便于后续调试,不可过短导致传感器拉扯);套管两端用防水密封胶密封,防止地下潮气渗入线缆接口,引发短路。 2、数据采集箱与供电安装 数据采集箱需安装在管网附近地面或地下井室内(优先选择通风干燥、便于维护的位置): 箱体固定:若安装在地面,需用膨胀螺丝将箱体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基座高于地面10-15厘米,防止雨水倒灌);若安装在井室,需将箱体挂装在井壁高处(远离积水区域),箱体底部预留排水孔(避免内部积水)。 供电连接:若使用外接电源,需铺设防水电缆(电缆需穿管保护,避免被老鼠啃咬或土壤腐蚀),连接时需区分正负极,做好绝缘处理(用绝缘胶带包裹接口,再套防水热缩管);若使用太阳能供电,太阳能板需安装在井室顶部或附近空旷区域(确保无遮挡,每天至少4小时光照),电池组需放入采集箱内,与采集器连接时需加装过载保护装置。 3、传输天线安装 传输天线需确保信号稳定:若采集箱安装在地面,可将天线固定在箱体顶部(竖直朝上,远离建筑物遮挡);若安装在地下井室,需将天线延伸至地面(用防水线缆连接,天线底部密封,防止雨水渗入);若信号较弱,需在天线旁加装信号增强器(固定在高处,避免与金属物体接触干扰信号),安装后测试信号强度(确保数据传输成功率不低于95%)。 三、系统调节 安装完成后需进行系统调试,确保各组件协同工作,数据精准: 1、传感器校准 传感器需现场校准,消除安装误差: 零点与跨度校准:用管网现场水样配制标准溶液(如浊度0NTU空白液、余氯1mg/L标准液),将传感器探头放入标准溶液中,等待10-15分钟(让传感器充分响应);通过数据采集器或配套软件进行校准,调整传感器输出信号,使检测值与标准溶液浓度一致;若校准偏差过大,需检查传感器是否安装到位(如探头是否被杂质覆盖),或线缆是否接触不良。 温度补偿调节:地下管网水温波动较小,但仍需开启传感器温度补偿功能(部分传感器自动补偿,部分需手动设置),用温度计测量现场水温,输入采集器中,确保传感器根据实际水温修正检测值,避免温度影响数据精度。 2、数据采集与传输调节 调节数据采集器参数,确保数据正常存储与传输: 采集频率设置:根据监测需求设置数据采集频率(如常规监测每15分钟采集一次,异常时段可调整为每5分钟一次),避免频率过高导致数据冗余,或过低错过污染事件;设置数据存储方式(本地存储+云端备份,本地存储需预留至少6个月数据空间)。 传输参数调节:测试数据传输稳定性,若出现数据丢失,需调整传输模块参数(如增大信号发送功率、缩短传输间隔);设置报警阈值(如浊度超过5NTU、余氯低于0.2mg/L时触发报警),测试报警功能(通过软件模拟超标数据,查看是否能及时推送报警信息至管理人员手机或平台)。 3、水流适应性调节 针对管网水流不稳定问题,需调节传感器适配水流状态: 防堵塞调节:若管道内有沉积物,需在传感器旁安装反冲洗装置(定期自动冲洗探头,避免杂质附着),设置反冲洗频率(如每天一次,每次30秒),调节冲洗压力(不可过大,防止损坏传感器探头)。 湍流调节:若管道内水流湍急,导致传感器检测值波动,需在传感器上游安装稳流装置(如稳流管,减缓水流速度),或调整传感器安装角度(倾斜45°,减少水流直接冲击),调节后连续监测12小时,观察数据波动是否降至允许范围。 四、后期验证与维护 调节完成后需进行验证,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1、数据准确性验证 连续监测24小时,对比传感器数据与实验室检测数据:取管网水样(与传感器检测位置一致),送实验室用标准方法检测(如浊度用散射光法、余氯用N,N-二乙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若两者偏差超过10%,需重新校准传感器(检查是否因安装角度不当或水流干扰导致偏差);同时观察数据连续性(无数据中断、跳变),若出现数据丢失,需检查传输模块与天线连接,或优化信号覆盖。 2、泄漏与防护验证 检查各接口密封情况:关闭传感器周边管道阀门,观察2小时(查看开孔处、线缆接口是否漏水),若出现渗漏,需重新紧固法兰或补充密封胶;测试采集箱防水性能(用喷水壶模拟雨水喷洒箱体,检查内部是否进水),若进水需更换密封胶条或调整安装位置;检查供电系统稳定性(如太阳能供电需连续阴天测试电池续航能力,确保至少3天不间断供电)。 3、日常维护调节 定期维护中需微调系统参数:每3个月清洁传感器探头(用软布蘸纯水擦拭,去除附着的水垢或生物膜),重新校准传感器;每6个月检查传输信号(若信号减弱,需调整天线位置或更换信号增强器);每年检查管道内水流状态(若出现新的沉积物或湍流,需调整稳流装置或反冲洗频率),确保系统始终适配管网环境,持续输出精准数据。 五、结语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安装与调节需围绕“适配环境、确保密封、精准校准”核心,从前期勘察到后期验证,每一步都需贴合地下管网特点,避免因安装不当导致系统故障或数据失真。实际操作中,需结合管网材质、水流状态与通信条件灵活调整,同时做好后期维护,才能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及时发现管网水质问题,保障饮用水从水厂到用户端的全程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