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这些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重金属在人体内能与蛋白质、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 重金属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 常见的重金属如汞会沉入肝脏,对大脑视神经造成破坏;铬会导致四肢麻木、精神异常;镉则可能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破坏骨钙,引起肾功能失调;铅一旦进入人体很难排除,会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特别是胎儿的神经系统,可造成先天智力低下,神经机能失调和肾损伤。 对环境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具有不可逆转性,已受污染的土壤没有治理价值,只能调整种植品种来加以回避。 重金属在水体中不能被分解,能随着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成千、成百倍地富集,进入人体,毒性放大。 底泥往往是重金属的储存库和归宿,当环境变化时,底泥中的重金属形态将发生转化并释放造成污染。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针对重金属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具体如下: 提高防范意识:
贯彻“以防为主,结合”的方针。 从思想上重视了解重金属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从行为上,个人和企业都应加强自我管理,并做好监督管理机制,使措施落到实处。 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对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和无毒工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 定期对辖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查,建立系统的档案资料。 规定土壤污染物与检测标准方法,按照优先次序进行调查、研究及实施对策。 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 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 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大力发展低毒、低残留农药。 根据农药特性合理施用,制订使用农药的间隔期。 采用综合措施,既要解决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低程度。 增加土壤容量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增加土壤物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以增加与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与数量。 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与吸附量,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 发现、分离与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运用植物: 在一些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里种植能强烈吸收重金属的植物,如堇菜、蜈蚣草等。 这些植物可以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通过提高防范意识、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增加土壤容量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以及运用植物等方法,可以减轻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