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海上浮标的历程与突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发展历程
早期研制: 1958年,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研制海洋水文气象浮标。 1965年,在青岛进行的海洋仪器会战中,研制出一台H23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虽然未能正式投入使用,但为后来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1966年,全国海洋仪器大会战中,研制出了代号为H23的资料浮标样机。1973年研制出2H23浮标在海洋试用运行20天。 1976年,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自动化的大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HFB-1型。 技术成熟与实用化: 1978年,HFB-1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样机诞生,随后又改进出HFB-1A型、HFB-1B型海洋资料浮标,这些浮标在海上运行时间不断延长,长达到380天。 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制成我国用数字传输的全自动化海洋环境浮标“南海1号”。 1985年,国家海洋局拟定在我国近海建设海洋资料浮网的总体方案,并从英国Marex公司引进浮标技术,同时在国内开展FZF2-1型等浮标的研制工作。 到1989年,在我国近海初步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浮标网。 现代化与技术创新: 21世纪初,在863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资助下,国家海洋技术所成功研制了3m直径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近年来,我国海洋浮标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实现了系列化、产品化,还支撑建设了国家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 2024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设计研制的新型波浪能海洋生态监测浮标“合作者号”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浮标技术领域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技术突破 系列化与产品化: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海洋浮标已实现了系列化、产品化,形成了多种型号、不同功能的浮标体系,满足了深海科研、海上石油开发、港口建设等多种需求。 自主化研发:在核心部件方面,我国已实现了多种系列传感器的自主化研发,突破了电子控制系统局限,使浮标能在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自动纠错和恢复。 技术创新:新型波浪能海洋生态监测浮标“合作者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波浪能转换技术、新型海洋生态仪器和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该浮标不仅具备搭载能力强、抗台风、防生物附着等优点,还能实时监测多种海水环境要素和海洋生态状况。 网络化建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海洋水文气象浮标网,通过浮标网络的布局和优化,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连续、实时监测和预警。 我国自主研发海上浮标的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研制到技术成熟与实用化再到现代化与技术创新的多个阶段。在技术突破方面,我国已实现了浮标的系列化、产品化以及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研发,并在波浪能转换技术、新型海洋生态仪器和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未来,随着海洋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海洋浮标技术将继续朝着更高技术、更低成本、更具可信度等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