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质余氯标准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防线,它确保了饮用水经过适当的消毒处理,从而降低了病原微生物的风险。以下是对饮用水质余氯标准的详细解析: 
一、余氯的定义与分类 余氯是指水经过氯化消毒后,接触一段时间后剩余的氯量。它主要分为两类: 游离性余氯:指水中的OCl-、HOCl、Cl2等,杀菌速度快,杀菌力强,但消失也快。
化合性余氯:指水中氯与氨的化合物,有NH2Cl、NHCl2及NHCl3三种,以NHCl2较稳定,杀菌效果好。总余氯则是游离性余氯与化合性余氯之和。 二、余氯的标准范围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指标 GB 5749-2022》及相关标准,饮用水中余氯的浓度需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既能杀灭病原微生物,又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 出厂水余氯标准:
采用液氯、次氯酸钙、次氯酸钠消毒时,余氯浓度应保持在0.3~2mg/L。 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时,二氧化氯残留浓度应保持在0.1~0.8mg/L。 末梢水余氯标准: 采用液氯、次氯酸钙、次氯酸钠消毒时,余氯浓度应保持在0.05~2mg/L。 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时,二氧化氯残留浓度应保持在0.02~0.8mg/L。 此外,当使用氯胺作为消毒剂时,应监测总氯浓度,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总氯浓度分别控制在0.53mg/L和0.053mg/L。 三、余氯的作用与风险
作用: 余氯能够持续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从而确保饮用水的健康性。 余氯还能防止细菌在管网中再度生长,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风险: 如果余氯含量过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如刺激呼吸道、胃肠道,损伤皮肤等。 余氯还可能与水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如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 四、如何保障饮用水质余氯标准 加强消毒处理:确保消毒剂投加量适当,消毒时间充足,以达到杀菌效果。 定期监测与检测:使用专业的水质检测设备,定期对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余氯浓度的监测与检测,确保水质符合标准。 优化供水管网管理:加强供水管网的维护与管理,减少管网中的漏损和污染风险,确保水质在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饮用水质余氯标准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防线。通过加强消毒处理、定期监测与检测以及优化供水管网管理等措施,可以确保饮用水质的健康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