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作为水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凭借实时、连续、自动化的监测优势,为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控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操作不规范、认知不足等原因,存在诸多使用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失真、设备故障频发,甚至影响环境决策的准确性。下面就来深入剖析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常见使用误区。 一、安装选址误区 1、忽视水流特性与采样代表性:部分监测站在选址时,未充分考虑水体的水流状态,将站点安装在水流湍急的河道转弯处,或存在大量涡流、死水的区域。在这些位置,水样混合不均匀,传感器采集到的水质数据缺乏代表性,无法真实反映区域整体水质情况。例如在河流监测中,若将监测站安装在排污口下游的回流区,因水流携带的污染物在此积聚,监测数据会呈现异常高值,不能准确体现河流的实际污染程度 。 2、忽略周边环境干扰:对监测站周边环境潜在干扰因素重视不足,是另一个常见问题。在安装时,靠近大型工业设备、变电站等强电磁干扰源,会导致监测站电子元件运行不稳定,数据传输出现波动、失真;而将监测站设于化工厂下风向,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沉降到水样中,会干扰传感器正常工作,使测量结果偏离实际值。 二、日常操作误区 1、过度依赖自动监测,忽视人工复核:一些用户认为水质自动监测站能够完全替代人工检测,过度依赖自动监测数据,长期不进行人工采样分析与数据比对。然而,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传感器老化、试剂失效等原因出现故障,导致数据异常。若不及时通过人工复核发现问题,错误数据将持续被采用,为水环境决策提供错误依据。 2、数据处理与分析简单化:在处理监测数据时,部分人员仅关注数据数值本身,未结合环境因素、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水体溶解氧含量因温度升高和藻类繁殖等因素会发生变化,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单纯依据溶解氧数据判定水质恶化,可能得出错误结论。此外,对数据异常波动不深入探究原因,也是常见的错误做法。 三、维护保养误区 1、维护周期随意,未按规范执行:为节省成本或因人员疏忽,部分监测站未按照规定的维护周期进行保养。传感器长期不清洁,表面附着生物膜、污垢,会影响其灵敏度和准确性;监测站防护箱密封老化,不及时修复,雨水渗入将损坏内部电子元件。这种不规范的维护方式,使设备故障率大幅上升,使用寿命缩短。 2、校准工作敷衍了事:校准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校准工作常被敷衍对待。使用过期或配制不准确的标准溶液进行校准,未严格按照校准流程操作,导致校准结果无效。以 pH 传感器校准为例,若校准溶液 pH 值不准确,校准后传感器测量的水样酸碱度数据必然存在偏差。 四、应急处理误区 1、故障响应不及时:当监测站出现故障,如数据传输中断、传感器无输出信号时,部分管理人员未及时采取措施。认为短时间的数据缺失不影响整体监测,拖延维修时间,导致关键水质变化过程无法被记录,错过对水质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 2、缺乏应急预案:未针对监测站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遇到自然灾害、停电等紧急事件时,不知道如何保障设备安全,如何在恢复后快速恢复监测工作,增加了数据丢失和设备损坏的风险。 五、结语 认清并规避水质自动监测站的使用误区,是保障监测数据准确、设备稳定运行的前提。相关人员需提升专业认知,规范操作流程,做好维护管理,让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水环境监测中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