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蓝绿藻传感器是监测水体中蓝绿藻浓度的关键设备,其监测精度和使用寿命与日常维护保养密切相关。蓝绿藻传感器长期浸泡在水体中,易受杂质附着、生物污染等影响,通过科学的维护保养,能确保其持续稳定工作,为水质监测提供可靠数据。 一、日常清洁 蓝绿藻传感器的检测核心是光学部件(如光源、接收镜头),一旦被杂质覆盖,会导致光线透射受阻,直接影响测量精度。日常清洁需重点关注传感器表面及光学部件,频率建议为每周1次(若水体浑浊、藻类多,可增加至每3天1次)。 1、表面清洁:用柔软的海绵或棉布蘸取清水(勿用洗涤剂,避免残留化学物质),轻轻擦拭传感器外壳及检测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的泥沙、浮渣等可见杂质。若有较硬的污垢(如少量水垢),可蘸取少量白醋(稀释后)擦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注意动作要轻,避免刮伤光学镜头表面的镀膜。 2、光学部件清洁:对于镜头等精密光学部件,需用专用镜头纸或无尘布擦拭——先将镜头纸折成小块,蘸取少量纯水(勿用酒精等溶剂,可能腐蚀镜头),从中心向边缘螺旋式擦拭,避免来回摩擦产生划痕。若镜头上有细微藻类附着(呈绿色薄膜),可先在清水中浸泡5分钟,待藻类软化后再轻轻擦拭。 二、定期校准 校准能消除传感器长期使用后的漂移误差,确保测量值与实际浓度一致。建议每3个月校准1次,若监测数据出现明显波动(如同一水体连续检测结果差异大),需立即校准。 1、校准前准备:准备干净的校准杯、纯水(作为空白校准液)及已知浓度的蓝绿藻标准溶液(按传感器适配量程选择)。校准前需将传感器在纯水中浸泡10分钟,让其适应温度,同时清洁传感器表面(按日常清洁步骤操作),避免残留杂质干扰校准。 2、校准操作 (1)空白校准:将传感器放入装满纯水的校准杯,确保检测部位完全浸没且无气泡(若有气泡,轻晃杯子排出),启动传感器“空白校准”功能,等待校准完成(仪器会提示“空白校准成功”)。 (2)标准校准:取出传感器,用纯水冲洗后放入标准溶液中,同样避免气泡,启动“标准校准”功能,输入标准溶液浓度值,待仪器显示“校准完成”即可。 校准过程中需保持环境稳定,避免阳光直射校准杯(强光会干扰光学检测),温度波动控制在±2℃内。 三、存放保养 若传感器需停用(如冬季河道结冰、设备检修),或换季时环境变化大,需做好存放防护,避免部件损坏。 1、短期存放(1-2周):将传感器从水体中取出,按日常清洁步骤彻底清洗后,浸泡在纯水中(水位没过检测部位),存放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温度控制在10-30℃)。每天更换1次纯水,防止水中微生物滋生污染传感器。 2、长期存放(1个月以上):清洁传感器后,用软布擦干表面水分,在光学镜头表面涂抹少量专用保护油(避免直接用手触摸镜头),然后将传感器放入原包装(带缓冲泡沫的包装盒),存放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相对湿度≤70%)。每月检查1次存放状态,若发现镜头有霉斑,需立即清洁并重新涂抹保护油。 四、特殊场景维护 在污染较严重、杂质多的水体(如富营养化湖泊、污水处理厂出水区)中使用时,需针对性加强维护: 1、防生物附着:若水体中藻类生长旺盛,传感器表面易形成生物膜,可在每次清洁后,在传感器非光学部位(如外壳)涂抹少量防藻剂(需选择对传感器无腐蚀的型号,如食品级防藻涂料),减少藻类附着频率。 2、防泥沙磨损:在多泥沙的河道(如汛期的河流),建议在传感器外部加装防护网(孔径5mm左右),避免大颗粒泥沙直接冲击探头;同时缩短清洁周期至每2天1次,及时去除泥沙,防止长期磨损光学部件。 3、低温防冻:冬季若传感器需在水中持续工作(如监测越冬水体),需确保水体未结冰(结冰会挤压传感器导致外壳破裂),若夜间温度低于0℃,可在传感器周围安装小型加热装置(如防水加热带),维持局部水温在5℃以上;若需停用,需在结冰前取出传感器,按长期存放要求处理。 五、常见问题排查 若传感器出现数据异常,可先通过简单检查排查,无需立即返厂维修: 1、若数据持续偏高,可能是光学镜头有藻类附着,按光学部件清洁步骤处理后重试; 2、若数据波动大,可能是传感器未固定牢固(水流冲击导致晃动),或校准后未重启,固定传感器并重启仪器后观察; 3、若仪器提示“检测失败”,检查是否有气泡附着在镜头上(清洁后重新放入水体),或传感器电量不足(及时充电或更换电池)。 六、结语 水质蓝绿藻传感器的维护保养核心是“防污染、保清洁、定期校准”,操作难度低,关键在于坚持和细致。通过日常清洁减少杂质干扰,定期校准保证数据准确,结合存放和特殊场景防护,能显著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确保其在水质监测中持续发挥作用。若遇到复杂故障(如光学部件损坏),建议联系厂家售后,避免自行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