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率传感器的电极是感知水体导电能力的核心部件,长期使用后,电极表面会因污染物附着导致检测精度下降,甚至出现数据漂移。正确的清洗流程能有效去除附着物,恢复电极响应性能,是保障监测数据可靠的基础环节。清洗操作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适配方法,同时避免损伤电极结构。 一、常见污染物类型与识别 无机垢层多出现于高硬度水体监测后,表现为电极表面的白色或灰白色结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硫酸镁等矿物质。这类垢层质地较硬,若不及时清除,会阻碍电流传导,导致检测值偏低。可通过触摸感受粗糙感,或用纯水冲洗后观察是否有残留结晶来判断。 有机附着物常见于富营养化水体或工业废水监测场景,包括藻类、生物膜及油污等,通常呈现黄褐色或黑色,质地柔软且有黏性。有机污染会形成绝缘层,使电极间的导电通路受阻,表现为检测值波动频繁。若电极表面出现滑腻感或颜色发暗,多为有机附着物所致。 金属氧化物多在含重金属离子的水体中形成,如铁、锰氧化物会在电极表面形成棕红色或黑色斑点,这类污染物附着力强,长期积累会改变电极的有效面积,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可通过观察电极表面是否有不均匀色块或斑点来识别。 二、针对性清洗方法 物理清洗法适用于轻度污染或疏松附着物。用软毛刷(如羊毛刷)蘸取纯水轻轻刷洗电极表面,注意刷头材质需柔软,避免使用金属刷或硬塑料刷划伤电极镀层。对于缝隙处的污染物,可采用医用注射器抽取纯水冲洗,利用水流压力将杂质冲出。若附着的藻类或生物膜较厚,可先将电极浸泡在纯水中10-15分钟,待附着物软化后再刷洗。 化学清洗法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试剂。针对无机垢层,可使用稀盐酸溶液(低浓度)浸泡电极5-10分钟,利用酸液溶解矿物质结晶,浸泡后立即用纯水冲洗干净,避免酸液残留腐蚀电极。清除有机附着物时,可用中性洗涤剂溶液(如餐具洗洁精稀释液)浸泡20分钟,或用酒精棉片轻轻擦拭,利用表面活性成分分解有机物。处理金属氧化物时,可采用稀草酸溶液浸泡,通过络合反应去除金属离子沉淀物,浸泡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防止电极材质受损。 
超声清洗法适用于复杂污染场景。将电极放入盛有纯水的超声清洗槽中,开启设备后利用高频振动剥离顽固附着物,清洗时间通常为3-5分钟,避免长时间超声导致电极内部结构松动。清洗完成后需检查电极表面是否有残留污染物,必要时结合手工刷洗进一步处理。 三、清洗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损伤电极结构是首要原则。电极表面的镀层(如铂金、铱金)对检测精度至关重要,清洗时禁止用指甲、刀片等硬物刮擦,化学试剂需严格控制浓度和浸泡时间,强酸强碱溶液禁用。清洗过程中需握住电极的线缆或手柄部分,避免用力弯折电极与线缆的连接处,防止内部导线断裂。 清洗后处理需规范。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清洗后都必须用纯水彻底冲洗电极,至少冲洗3次以上,确保无清洗剂残留,最后用洁净的滤纸或镜头纸吸干表面水分,避免擦拭时产生纤维残留。若电极暂时不使用,需浸泡在纯水中保存,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干燥存放,防止电极表面氧化或滋生细菌。 清洗频率需灵活调整。根据监测水体的污染程度制定清洗计划:清洁水体(如饮用水)可每月清洗1次;污水或高浊度水体需每周清洗1次,必要时每次监测后都进行简易清洗。当发现检测值漂移明显或响应时间延长时,需立即进行清洗并重新校准。 四、清洗后的检查与维护 外观检查需细致。清洗后用放大镜观察电极表面,确认无划痕、镀层无脱落,电极片间距均匀,无异物残留。若发现电极表面出现破损或镀层脱落,需及时更换新电极,不可继续使用。 性能验证不可忽视。清洗完成后需进行校准,使用标准溶液检测电极的响应值,若校准结果在允许范围内,说明清洗有效;若仍存在偏差,需重新检查清洗步骤,或考虑电极老化问题。校准合格后,可先检测纯水的电导率,确认读数稳定且符合理论值,再投入实际监测。 五、结语 电导率传感器电极的清洗是一项兼具专业性与细致性的工作,需根据污染物特性选择科学方法,同时严守操作规范,避免因清洗不当导致设备损坏。通过定期、正确的清洗维护,既能保障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又能延长电极的使用寿命,为水质监测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