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水质监测船作为水上环境监测的智能化设备,集成了多种水质传感器和航行控制系统,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航行的稳定性依赖于定期的校准和调整。由于长期在复杂水域作业,传感器易受水体污染、生物附着等影响,航行系统也可能因水流冲击出现参数偏移,因此科学规范的校准和调整流程至关重要。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校准和调整需选择在水质稳定、风浪较小的水域进行,避免在暴雨、强风或水流湍急的环境中操作,减少外界干扰对校准精度的影响。若监测船具备自主返航功能,可将其召回至岸边浅水区或码头;对于手动回收的设备,需确保船体固定平稳,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 准备好校准所需的工具和试剂,包括经计量认证的标准溶液(如pH缓冲液、溶解氧标准液等)、清洁工具(软布、专用清洗剂、去离子水)、校准连接线、记录本等。标准溶液需在有效期内,且保存条件符合要求,避免因溶液变质导致校准误差。同时,检查监测船的电量和通信状态,确保校准过程中数据能够正常记录和传输。 校准前需对船体和传感器进行清洁处理。用软布蘸取清水擦拭船体表面的泥沙、水藻等附着物,重点清理传感器探头,去除表面的生物膜或杂质。对于顽固污渍,可使用专用中性清洗剂轻轻擦拭,避免使用坚硬工具刮伤传感器敏感部位。清洁后检查传感器线缆连接是否牢固,船体有无破损,若发现硬件问题需先维修再进行校准。 二、水质传感器的校准 1、常规参数传感器校准 pH值传感器校准需使用标准缓冲液,将清洁后的探头依次浸入不同pH值的标准溶液中,等待3-5分钟至读数稳定,记录仪器显示值,通过监测船的控制系统输入标准值完成校准曲线调整,校准后需用另一种标准溶液验证精度。 溶解氧传感器可采用空气校准法,将探头置于饱和空气中,开启校准模式,仪器会自动以当前温度下的饱和氧值为基准完成校准;也可使用标准溶液,将探头浸入已知浓度的溶解氧标准液中,待读数稳定后输入标准值完成校准,校准后需在水中测试,确保数值与环境理论值相符。 浊度传感器校准通常使用福尔马肼标准溶液,将探头浸入不同浓度的标准液中,记录仪器显示值,通过校准软件建立实测值与标准值的对应关系,确保测量范围覆盖实际监测需求。 2、特殊参数传感器校准:对于监测重金属、有机物等特殊参数的传感器,需根据其类型选择对应的标准溶液。校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传感器说明书操作,确保探头与标准溶液充分接触,避免气泡附着影响读数。校准完成后,需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探头,防止残留溶液对后续监测产生干扰。 三、航行系统的调整 1、定位与导航系统调整:检查GPS定位的准确性,在已知坐标的地点进行测试,若发现定位偏差,需通过控制系统进行校准,确保航线规划和采样点定位的精度。调整罗盘和陀螺仪的参数,消除船体倾斜或磁场干扰导致的航向偏差,可通过在平静水域进行直线航行测试,观察实际轨迹与规划航线的偏差,逐步修正参数。 2、动力系统调整:测试推进器的运行状态,检查左右舷推进器的转速是否一致,若出现航行偏移,需调整动力输出参数,确保船体直线航行时不偏离方向。对于具备自动避障功能的监测船,需在预设障碍环境中进行测试,调整避障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反应时间,确保既能及时避开障碍,又不会因过度敏感导致航线频繁变动。 四、校准和调整后的验证与记录 所有校准和调整完成后,需进行实地测试。将监测船放入目标水域,按照预设航线航行并进行采样监测,对比监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结果,评估传感器校准精度;观察航行轨迹是否平滑,定位是否准确,验证航行系统调整效果。若发现数据偏差或航行异常,需重新检查校准和调整步骤,直至符合要求。 详细记录校准和调整的过程,包括日期、环境条件、使用的标准溶液信息、各参数校准前后的数值、航行系统调整的参数变化等,形成完整的校准报告,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同时,将校准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评估设备的稳定性变化趋势。 最后,需系统完成现场收尾工作:全面清点并收纳工具及试剂,依据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范妥善处置废弃溶液;同步开展监测船设备巡检,重点核查电池电量是否满足续航需求,检测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核心设备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确保无人水质监测船以最佳工况投入后续监测任务。 五、结语 通过建立常态化校准与动态化调整机制,不仅能够确保无人水质监测船的传感器数据精准可靠、航行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还能充分释放其智能化监测效能。这一举措为水环境监测构建起坚实的数据基石,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生态保护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