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水质监测站以体积小、部署灵活、操作简便为特点,适用于小型河道、景观水体、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等场景的水质监测。相比大型自动监测站,其使用流程更简化,但仍需遵循规范步骤,才能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设备运行稳定。以下从安装、操作、维护三个维度,介绍具体使用方法。 一、安装部署 安装前需科学选择监测点位。优先选择水流相对平缓、水质代表性强的区域,避开急流、漩涡或死水区域,避免水流冲击导致设备晃动或采样失真;远离岸边杂草、树枝等遮挡物,保证设备光学传感器不受阴影干扰,同时便于后期维护;若监测排污口下游,需设置在距离排污口一定距离的混合均匀区域,确保数据能反映水体实际受污染状况。 设备固定需兼顾稳定性与安全性。岸基式微型站可通过支架固定在岸边栏杆、水泥桩等稳固结构上,采样探头伸入水面以下30-50厘米,避免触及水底沉积物;浮标式微型站需在底部加装配重,防止风浪导致设备漂移,同时用缆绳固定在岸边或水底锚点,预留足够活动范围以防涨落潮时拉扯;水下固定式设备需确保外壳完全密封,安装深度避开船只通航区,防止碰撞损坏。 电气连接需简洁规范。市电供电的微型站需确保线路防水防晒,电缆埋地或穿管保护;太阳能供电系统需将光伏板朝向正南,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匹配,保证充电效率;数据传输天线需安装在无遮挡处,确保与后台平台通讯顺畅,初次安装后需测试信号强度,弱信号区域可加装信号增强器。 二、开机调试 开机前需完成基础检查。确认采样管路无弯折、堵塞,传感器探头清洁无划痕;试剂舱(若有)内试剂充足,无泄漏或过期;电池电量或供电电压在正常范围,避免因电力不足导致启动失败。首次开机需长按电源键3-5秒,等待系统自检完成,屏幕显示正常后再进行后续操作。 参数设置需匹配监测需求。通过设备触摸屏或配套APP,设置采样频率(如每小时1次、每天12次),根据水质变化快慢调整——污染风险高的区域可加密采样,稳定水体可降低频率;设置超标预警阈值,当监测指标(如COD、氨氮)超过设定值时,设备自动发出声光报警或推送信息至管理员手机;选择数据存储与传输方式,本地存储用于备份,远程传输用于实时监控。 校准是保证数据准确的关键。新设备启用前需进行首次校准,光学传感器用标准溶液进行两点校准(零点和跨度),电极类传感器需按说明书步骤完成活化与校准;校准过程中避免触碰传感器感应区,确保溶液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校准完成后需用纯水洗去残留试剂,干燥后再投入使用,校准数据需记录存档,作为后期数据溯源的依据。 三、日常操作 日常运行需定期查看设备状态。通过本地屏幕或远程平台,确认实时监测数据是否在合理范围,有无连续异常值(如恒定不变、跳变);检查设备运行参数,如电池电量、采样泵工作状态、通讯信号强度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后,需现场检查设备是否移位、进水或被杂物缠绕。 数据管理需规范有序。每日查看数据上传情况,确保无数据丢失,对缺失数据需查明原因(如信号中断、设备停机),必要时通过本地存储补传;定期导出数据并备份,按日、周、月生成监测报表,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发现数据持续超标时,需结合现场情况排查原因,判断是设备故障还是实际水质恶化,避免误判。 应急操作需快速响应。设备报警时,先通过远程平台查看报警类型(如超标、故障、低电量),再决定处理方式——超标报警需尽快现场核实,故障报警需检查设备部件,低电量报警需及时充电或更换电池;遭遇突发污染事件时,可临时提高采样频率至10-30分钟一次,密集监测污染扩散过程,为应急处置提供数据支持。 四、维护保养 传感器维护需定期进行。光学传感器每周用专用软布擦拭镜头,去除藻类、油污等附着物,避免使用酒精等腐蚀性清洁剂;电极类传感器每月检查电极膜是否完好,若出现破损或老化需及时更换,长期不用时需浸泡在保护液中;采样口每周清理一次,防止泥沙、浮游生物堵塞,保持水样流通顺畅。 试剂与耗材更换需及时。消耗性试剂(如显色剂、缓冲液)需在保质期内使用,余量不足时提前更换,更换时避免不同试剂混用;滤膜、密封圈等易损件按使用频率定期更换,通常每1-3个月一次,确保采样系统密封良好、过滤有效;电池若为可更换类型,需选用同型号正品电池,避免混用新旧电池或不同品牌电池。 设备清洁与存放需注意细节。外壳每周用湿布擦拭一次,去除灰尘、水藻等污渍,保持散热孔通畅;长期停用前需彻底清洁设备,排空管路内残留水样,传感器进行校准后存放;存放环境需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高湿,定期通电检查设备状态,防止部件老化。 五、结语 微型水质监测站的使用核心在于“简便而不简化”——既要利用其灵活便捷的优势快速部署和操作,又不能忽视校准、维护等关键环节。通过规范安装、精准调试、细致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小型水体监测中的优势,为水质管理提供高频、实时的基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