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浊度传感器在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安装位置需结合沉淀池的工艺特点与监测目标确定,其核心是确保监测数据能真实反映沉淀效果,同时避免环境干扰,为水质净化工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安装位置的选择需兼顾代表性、稳定性与可维护性,通过科学布局实现对沉淀过程的精准监控。 一、沉淀池出口区域 此处水体经充分沉淀,浊度值直接反映沉淀池的处理效果,与后续过滤工艺的负荷紧密相关。传感器安装于出口堰前 1-2 米处,可捕捉进入滤池前的水体浊度,及时预警沉淀效果恶化。安装时需保证传感器探头完全浸没在水面下 30-50 厘米,避开水面波动区域,防止光线折射干扰光学检测。同时,出口区域水流相对平稳,能减少因水流扰动导致的浊度瞬时波动,使监测数据更稳定,便于判断沉淀工艺的长期运行状态。 二、池体中部区域可辅助监测沉淀过程 在沉淀池长度方向的 1/2 处安装传感器,能反映絮凝体沉降中期的水体浊度,为分析沉淀效率提供中间数据。该位置的浊度变化可辅助判断混凝剂投加量是否适宜:若中部浊度过高,可能提示混凝反应不充分或絮凝体形成不佳,需及时调整药剂配比。安装时需避开池底积泥区域,探头底部距池底至少 1 米,防止沉积物被水流卷起干扰检测;同时远离进水口,避免未充分混合的原水直接冲击传感器,导致数据失真。 三、进水区域的安装需谨慎评估 进水口附近水体浊度高且波动大,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原水进入沉淀池时的初始浊度,为混凝剂投加量的初步设定提供参考。但该区域水流紊乱,易形成漩涡或湍流,导致浊度数据剧烈波动,需配合缓冲装置(如导流筒)稳定水流,或采用平均取值算法降低数据波动性。此外,进水区域可能携带大量悬浮颗粒,需加强传感器的防护,如加装防护网防止大颗粒撞击探头,同时缩短清洁周期,避免表面污染影响检测精度。 四、安装方式需适配池体结构 对于平流式沉淀池,传感器宜沿水流方向按出口、中部、进水的顺序布置,形成纵向监测剖面,完整反映沉淀过程的浊度变化梯度。竖流式沉淀池的传感器需安装在距池壁 1 米以上的区域,避开池中心的上升水流和周边的下降水流交界带,选择水流相对平稳的过渡区域。斜管(板)沉淀池则需将传感器安装在斜管(板)下方的清水区,确保监测的是经斜管(板)分离后的水体,而非斜管(板)间的絮凝体悬浮区。 五、环境适应性设计是安装的重要考量 传感器需远离池体边缘的积泥和藻类滋生区,避免生物附着或沉积物覆盖探头。安装位置需预留足够的维护空间,便于定期清洁、校准和故障排查,如设置可升降的安装支架,方便将传感器提出水面操作。同时,需考虑周边设备的干扰,远离强光源或电磁设备,防止光学信号受干扰或电子元件受电磁辐射影响,确保传感器长期稳定运行。 总之,数字浊度传感器在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安装位置需以监测目标为导向,结合池体类型、水流状态和维护需求综合确定,通过多点布局与科学安装,实现对沉淀工艺的全流程监控,为自来水厂的水质净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