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水质监测船凭借自主航行、自动采样检测的优势,已成为水域生态监测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若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失误,可能出现数据偏差、样本污染甚至设备故障,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要规避这类问题,需从“前期准备、过程管控、后期维护”三个核心环节入手,建立规范的操作体系,将失误风险降低。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不充分是引发操作失误的主要诱因,需重点做好设备、人员、环境三方面的核查与规划。 在设备检查上,需确保监测船及配套组件处于正常状态。首先检查船体外观,查看螺旋桨是否缠绕杂物、船体是否有破损,避免航行中因部件故障偏离航线;其次核查监测模块,如水质传感器、采样装置、数据传输系统等,确认传感器无污渍覆盖、采样管路无堵塞,数据传输信号稳定——若传感器表面残留水垢或藻类,可能导致检测数据失真;若采样管路堵塞,会造成水样采集量不足,影响后续分析。同时,需提前调试导航系统,输入预设航线后模拟航行,检查是否存在航线偏移、定位不准的问题,确保监测船能精准抵达预设监测点位。 在人员准备上,需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风险意识。操作人员需提前熟悉监测船的操作流程,包括启动、航线设置、应急停机等基础操作,以及传感器校准、水样采集模式切换等进阶操作,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导致步骤遗漏。此外,需开展专项培训,讲解常见失误案例(如未校准传感器导致数据偏差、航线设置错误错过监测点位),让操作人员明确失误后果,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如遇突发大风如何远程操控船只返航、设备报警时如何快速排查问题)。 在环境与任务规划上,需结合水域条件制定合理方案。提前查询监测水域的天气、水流、潮汐等信息,避免在暴雨、强风、高水位时段开展监测——恶劣天气可能导致监测船颠簸,影响水样采集稳定性,甚至引发设备倾覆;水流过急可能让船只偏离航线,无法按计划完成监测。同时,根据监测目标合理规划航线与监测点位,避免点位过密导致采样间隔过短、数据重复,或点位过疏导致数据覆盖不全;若水域存在暗礁、渔网等障碍物,需在航线中提前标注避让区域,防止设备碰撞损坏。 二、操作过程 监测过程中的操作细节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需聚焦“样本采集、设备运行、数据记录”三个关键节点,规范操作流程。 在样本采集环节,需避免水样污染与采集不规范。首先确保采样容器清洁无杂质,使用前用蒸馏水冲洗2-3次,避免容器残留物质与水样发生反应;采集水样时,需根据监测要求控制采样深度(如表层水、中层水),若需采集不同深度水样,需待前一深度采样完成后,清洁采样管路再进行下一深度采样,防止不同深度水样交叉污染。此外,需注意采样量与试剂添加的匹配性,若采样量过少或过多,可能导致后续检测时试剂浓度失衡,影响显色反应或传感器读数,需严格按照操作指南控制采样体积。 在设备运行环节,需实时监控状态并及时干预。监测船航行过程中,操作人员需通过远程控制平台实时查看设备运行参数,如航行速度、电池电量、传感器读数等,若发现异常(如电量骤降、传感器数值波动过大),需立即暂停监测,排查问题——若电量异常可能是设备短路,继续运行可能导致突然停机;若传感器数值波动可能是水体干扰,需调整采样位置或重启传感器。同时,避免在监测过程中随意更改参数设置(如检测频率、航线点位),若确需调整,需先暂停监测,确认设置无误后再重新启动,防止参数混乱导致数据无效。 在数据记录环节,需确保信息完整与同步。操作人员需实时记录监测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采样时间、点位坐标、水域环境(水温、流速)等,避免因记录滞后或遗漏导致数据溯源困难。同时,需核对设备自动记录的数据与手动记录信息是否一致,若发现数据缺失或异常(如某点位无检测数据、数值超出正常范围),需及时标记并分析原因,必要时返回该点位重新监测,避免将错误数据纳入最终分析。 三、后期维护 监测后的设备维护与数据处理,不仅能延长设备寿命,还能减少后续操作的失误概率。 在设备维护上,需及时清洁与保养。监测结束后,首先清洁船体与监测组件:用清水冲洗船体表面的泥沙、藻类,用软布擦拭传感器探头,去除残留污染物;对于采样管路,需用蒸馏水冲洗内部,防止水样残留堵塞管路或腐蚀部件。其次检查设备损耗情况,如电池续航是否正常、螺旋桨是否磨损、传感器灵敏度是否下降,若发现部件损坏或性能衰减,需及时更换或校准,避免下次使用时因设备问题引发失误。最后,将设备存放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导致电路故障,或阳光直射加速部件老化。 在数据处理与复盘上,需规范流程并总结经验。数据处理时,需剔除明显异常的数据(如因操作失误导致的重复数据、数值超出合理范围的数据),但需注明剔除原因与依据,确保数据处理的透明性。同时,定期对操作过程进行复盘,分析近期是否出现失误案例,总结失误原因(如因未校准传感器导致数据偏差、因航线规划不合理错过点位),并针对性优化操作流程——例如若多次出现传感器校准遗漏,可制定“监测前校准清单”,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迹可循。 四、结语 无人水质监测船的操作失误并非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建立“全流程、标准化”的操作体系。从前期的细致准备,到过程中的严格管控,再到后期的规范维护,每个环节都做好风险防控,才能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让无人水质监测船真正发挥“水域哨兵”的作用,为水资源保护与生态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