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是保障饮用水管网水质安全、及时发现污染隐患的重要设施,其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设备性能,更依赖于规范的操作与管理。由于系统部署在地下密闭空间,且涉及水质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等多个环节,使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守一系列事项,以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设备稳定运行及人员操作安全。以下从五个核心维度,详细说明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使用需遵守的事项。 一、人员操作规范 系统使用的首要前提是操作人员具备专业能力,且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设备故障或数据偏差。 1、人员资质与培训要求: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如环境工程、给排水专业),或经系统厂家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培训内容需涵盖设备原理、操作流程、故障识别基础及安全防护知识,避免未经培训人员擅自操作设备。同时,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复训(建议每半年一次),更新设备使用技巧与维护要点,确保其熟悉系统功能更新(如软件升级后的操作变化)。 2、严格遵循操作流程 每次现场操作(如设备检查、校准、耗材更换)需按预设流程执行:打开监测井盖板前,需确认周边环境安全(如无高空坠物、无有毒气体泄漏),必要时使用气体检测仪检测井内空气质量(防止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积聚);操作设备时,需按仪器说明书步骤进行,如校准设备时需先清洁传感器、再按顺序添加标准溶液,避免跳过步骤导致校准失效;操作完成后,需及时关闭监测井盖板,清理现场工具与耗材包装,避免杂物落入井内污染管网或损坏设备。 二、设备使用要求 设备是系统的核心,使用过程中需遵循设备特性要求,避免不当使用缩短设备寿命或影响数据质量。 1、设备启动与运行规范:系统启动前,需先检查供电(如市电、备用电池)与网络连接状态,确认无异常后再开启设备电源,避免突然断电后直接重启导致电路损坏;设备运行中,禁止随意修改核心参数(如检测频率、校准曲线参数),若需调整需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并记录参数修改前后的数值与时间,便于后期追溯;禁止在设备运行时拆卸采样管路、传感器等部件,需先断电并关闭采样阀门,防止水样泄漏或部件损坏。 2、采样与检测环节要求 采样过程需确保水样代表性:采样管路连接后,需先排放少量水样(约管路容积的2-3倍),冲洗管路内的滞留水,避免滞留水影响检测结果;检测传感器需定期清洁(如每周一次),但禁止用尖锐物品(如钢丝球)擦拭探头表面,防止划伤敏感膜;对于使用试剂的检测设备,需按试剂有效期及时更换,禁止使用过期试剂(如余氯检测试剂过期会导致检测值偏低),更换后需做空白校正,确保试剂无污染。 三、数据管理准则 数据是系统使用的核心产出,需建立规范的数据管理流程,避免数据丢失、篡改或误判。 1、数据采集与审核规范:每日需通过远程平台查看实时数据,检查数据连续性(如有无缺失、跳变),若发现数据中断,需在24小时内排查原因(如设备故障、网络中断)并记录处理结果;每周需对历史数据进行审核,对比同监测点不同时段数据趋势(如余氯值是否稳定在合格范围),若出现异常波动(如浊度骤升),需结合现场情况(如是否有管网维修)判断是否为真实污染,避免误判为设备故障;审核通过的数据需按日期分类存储,禁止随意删除或修改原始数据,若需修正异常数据(如确认是设备故障导致的错误值),需标注修正原因与时间,并保留原始数据备份。 2、数据共享与保密要求:数据共享需遵循权限管理原则,如环保部门、管网运维单位等不同主体需分配不同查看权限,禁止向无关人员泄露敏感数据(如饮用水源地管网监测数据);若需对外提供数据(如用于科研、监管报告),需经数据负责人审批,并确保数据格式规范(如标注监测点位置、检测方法),避免因数据信息不全导致使用方误解。 四、安全防护要点 地下管网环境复杂,使用过程中需重点防范人员安全风险与环境污染风险。 1、人员安全防护 现场操作需配备个人防护装备(PPE):进入监测井周边区域需穿防滑鞋(防止井边积水滑倒),操作时需戴耐酸碱手套(避免试剂接触皮肤),若需下井作业(如更换深井内设备),需系安全绳并由专人监护,禁止单人下井;若井内出现有毒气体超标,需立即停止操作并通风换气,待气体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后再继续,禁止在无防护情况下接触有毒气体。 2、环境安全防护:禁止将废弃耗材(如旧试剂瓶、废滤膜)随意丢弃,需分类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如废试剂瓶属于危险废物,需单独存放);更换采样管路时,需用容器收集排放的水样,避免水样直接排放至地面污染土壤或地下水;若发生试剂泄漏(如硫酸泄漏),需立即用专用吸附材料(如沙土)覆盖,禁止用水直接冲洗,防止试剂扩散污染环境。 五、环境适配原则 系统部署环境特殊,使用过程中需关注环境变化,避免环境因素导致设备故障或监测偏差。 1、适应地下环境特性:监测井内若长期潮湿,需定期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并及时更换受潮干燥剂,防止设备内部元件受潮短路;雨季需增加监测井检查频次(如每3天一次),及时排出井内积水,避免积水浸泡设备;冬季若气温低于0℃,需为设备加装保温装置(如保温棉),防止采样管路结冰堵塞或传感器冻损。 2、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若监测点周边有施工活动(如道路开挖、管网改造),需提前与施工方沟通,明确监测设备位置并做好防护(如加装防护栏、张贴警示标识),防止施工机械碰撞设备;若遇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需在天气来临前检查监测井盖板密封性、设备固定情况,必要时临时关闭设备并切断电源,待天气稳定后再重启并校准设备。 六、总结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使用需围绕“人员规范、设备稳定、数据可靠、安全环保”展开,严格遵守操作、设备、数据、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事项。只有将规范意识贯穿于系统使用的全流程,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监测作用,及时发现管网水质风险,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