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杆水质监测站是固定于岸边或水体边缘的柱状监测设备,通过立杆搭载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等组件,实现对周边水体的长期监测。其安装便捷、稳定性强,广泛应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水质管控。使用过程中,需关注安装选址、设备维护、参数校准等环节,以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无需依赖复杂技术参数即可掌握核心要点。 一、安装选址与基础固定 立杆水质监测站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监测效果,需结合监测目标与环境条件科学选址,并确保结构稳固。 选址需兼顾代表性与安全性。优先选择水流平稳、水质均匀的区域,避免布设在死水段、急流处或排污口正下方,防止局部异常水质导致数据失真。若监测流域整体水质,应在河段中部或湖心边缘设站,确保数据能反映区域平均状况;若针对污染源监测,则需布设在排污口下游足够距离处,保证污染物充分混合。同时,选址需避开地质松软区域,防止立杆沉降倾斜,远离岸边杂草、树枝密集处,避免遮挡传感器或阻碍维护操作。 基础固定需牢固可靠。立杆底部需浇筑混凝土基座,或采用深埋固定方式,确保在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下不发生倾斜或倒伏。对于临水安装的立杆,需评估水位变化范围,传感器探头应固定在常水位以下一定深度,避免水位骤降导致探头暴露在空气中,同时防止水位上涨时被淹没过深影响检测。立杆与基座的连接部位需加装防锈固件,定期检查螺丝松紧,防止长期振动导致松动。 二、设备部署与线路防护 立杆上的设备组件与线路布置需规范,避免因风雨、腐蚀等因素影响运行,同时保障数据传输稳定。 传感器安装需适配水环境。水质传感器(如pH、溶解氧、浊度传感器)的探头应完全浸入水中,且远离水面漂浮物,防止被藻类、垃圾覆盖。安装角度需合理,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水温异常,或水流冲击过大造成探头磨损。若监测水体含沙量高,需为传感器加装防护网,减少泥沙撞击;若水体易结冰,需配备防冻装置,防止冬季探头被冻损。 线路与电源防护需严密。设备电源线、信号线应穿管保护,管线接口处做好密封处理,防止雨水、湿气渗入导致短路。立杆顶部需安装防雨帽,内部线路梳理整齐并固定,避免随风晃动造成接头磨损。电源接入需稳定,优先使用市电,偏远区域可配备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定期检查电池电量与充电效率,确保连续阴雨天仍能正常供电。接地装置需可靠,降低雷击、静电对设备的损坏风险,尤其在雷雨多发地区,需加装避雷针。 三、日常维护与清洁保养 定期维护是维持设备性能的关键,需重点清洁传感器、检查设备状态,及时处理小故障避免问题扩大。 传感器清洁需定期进行。水中的藻类、微生物易在探头表面形成生物膜,影响检测精度,建议每周用软毛刷或专用清洁剂擦拭探头,去除附着污物。对于光学类传感器(如浊度、叶绿素传感器),需特别注意镜片清洁,可用酒精棉片轻擦,避免刮伤镜片影响光信号传输。清洁后需重新校准零点,确保数据准确。 设备状态检查不可忽视。每日通过管理平台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包括传感器是否在线、数据是否连续、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每周现场检查立杆结构,查看是否有倾斜、锈蚀,线路是否有破损、鼠咬痕迹,太阳能板表面是否积尘影响发电效率。每月检查试剂储备(如采用化学法检测的设备),及时补充或更换过期试剂,避免因试剂不足导致检测中断。 四、参数校准与数据核验 校准与数据核验能保障监测数据的可靠性,需按周期执行,避免因设备漂移导致误差。 校准周期需合理设定。常规参数(如pH、溶解氧)建议每月校准一次,稳定性较差的参数(如氨氮、总磷)可缩短至每两周一次。校准需使用标准溶液,按设备说明步骤操作,先进行零点校准,再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液进行跨度校准,确保校准曲线覆盖实际监测范围。校准后需记录校准数据,与历史记录对比,分析漂移趋势,若漂移过大需排查传感器是否老化或污染。 数据核验需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将立杆监测站的数据与实验室手工检测结果对比,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需重新校准设备或检查传感器状态。关注数据波动规律,如溶解氧应呈现昼夜变化,若曲线异常平缓,可能是传感器故障;pH值若突然跳变,需排查是否有突发性污染或设备接线问题。发现数据异常时,先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再核实水样是否存在真实变化,避免误判。 五、应急处理与安全管理 面对突发状况需及时响应,同时做好安全防护,保障设备与维护人员安全。 突发天气应对需提前准备。暴雨、台风来临前,需检查立杆稳固性,将可移动设备暂时收回,传感器探头若可能被洪水淹没,需临时提升位置。雷雨天气前,切断非必要电源,避免设备遭雷击损坏。灾害过后,及时检查设备是否受损,传感器是否被泥沙覆盖,线路是否断裂,修复后重新校准再投入使用。 安全操作需严格遵守。维护人员现场作业时需佩戴安全帽、防滑鞋,攀爬立杆需系好安全带,避免高空坠落。水边作业需注意防滑,配备救生设备,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户外维护。设备检修时需先断电,避免带电操作导致触电,尤其是潮湿环境中更需谨慎。废弃试剂、耗材需按危废处理,不可随意丢弃污染环境。 六、总结 立杆水质监测站的使用需关注安装选址、设备防护、日常维护、校准核验及安全管理,核心是通过细致的管理减少环境干扰,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与数据可靠。无需依赖复杂技术参数,只需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即可充分发挥其在水质监测中的作用,为水环境管理、污染防控提供持续有效的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