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集成pH、溶解氧、COD、氨氮等多参数检测模块,可24小时连续监测水体质量,广泛用于河流、湖泊、饮用水源地及工业园区排污口。其操作需兼顾多设备协同、户外环境适应与数据准确性,若忽视细节易引发设备损坏、数据偏差或安全风险。以下从全操作流程梳理核心注意事项,无需依赖详细技术参数即可掌握关键要点。 一、开机前 开机前需彻底排查环境与设备隐患,为稳定运行打基础。 环境方面,需确认监测站周边无明显干扰:若位于户外,检查是否有建筑垃圾、杂草遮挡设备(尤其太阳能供电板需无遮挡,保障发电量);雨天后查看站体是否积水(积水需及时排出,防止浸泡底部电路);冬季低温时检查管路是否结冰(结冰会堵塞水样流通,需提前包裹保温层)。 设备检查需逐一落实:查看水样采集泵是否有异物缠绕(如水草、塑料袋),泵体有无异响;检查各传感器探头是否完好(无破损、无生物附着),长期闲置的传感器需按要求活化(如溶解氧电极浸泡在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打开数据采集柜,确认线路连接牢固(无松动、氧化),电源电压稳定(避免电压波动烧毁模块),同时测试应急供电系统(如备用电池)是否正常,防止主供电中断导致数据丢失。 二、运行中 运行过程中需聚焦传感器与数据模块操作,避免人为误差。 传感器部署要科学:取样管路需安装在水流平稳处,避免水流死角(防止局部水质不均导致数据失真);插入式传感器需完全浸没水体,且远离管道接口(避免水流冲击导致探头移位);若监测高浊度水体,需在传感器前加装过滤装置(防止泥沙堵塞检测通道)。运行中需定期校准:每日用空白水样校准零点,每周用标准质控液开展单点校准(如COD用标准液、pH用缓冲液),校准后记录数据,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清洁探头后重新校准,不可直接沿用异常数据。 数据采集与传输需监控:通过后台平台查看数据采集频率是否符合预设(如每小时一次),不可随意调整(过频增加设备负荷,过疏遗漏异常);若出现数据中断,先排查传输模块(如4G/卫星天线是否移位),再检查采集柜内通信接口,避免因接触不良导致数据断联;发现数据突变(如溶解氧骤降),需先现场核查传感器是否故障(如探头被油污覆盖),排除设备问题后再判断水质是否异常,防止误报。 
三、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监测站操作的核心环节,需保障数据完整与可追溯。 日常需定期备份数据:每周将采集模块内的数据导出至本地(如硬盘),同时同步至云端存储,避免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建立监测台账,记录每日数据波动、校准情况及环境参数(如水温、降雨量),异常数据需标注原因(如“传感器清洁后数据恢复正常”),便于后续溯源。 数据分析要及时:对比同期历史数据,判断水质变化趋势(如每月COD均值是否下降);若多参数同时异常(如氨氮与浊度同步升高),需结合周边污染源(如工业排污、农业面源)分析原因,为后续管控提供依据,不可仅关注单一参数忽略关联变化。 四、停机维护 停机(如定期维护、设备检修)时需规范操作,避免部件损坏。 停机前需完成数据备份与断电:确保所有未上传数据同步完成,再依次关闭传感器、采集模块、主电源,不可直接切断总电源(防止数据丢失);长期停机(如冬季冰封期)需拆除易损部件(如传感器探头、取样管路),探头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管路用纯水冲洗后晾干存放,避免冻裂或腐蚀。 维护时需重点清洁:用纯水冲洗传感器探头(顽固污渍用专用清洁剂浸泡,不可用硬物刮擦);清理取样泵滤网(防止杂物堵塞);检查采集柜内电路板是否受潮(受潮需用吹风机低温烘干,不可高温烘烤),更换老化密封圈(如柜门密封胶条),防止雨水渗入。 五、安全防护 操作过程中需时刻关注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人员防护要到位:户外操作需穿戴反光背心、防滑鞋,高空作业(如检修太阳能板)需系安全带;接触化学试剂(如校准液)时戴手套、护目镜,试剂泄漏需用吸附棉清理,不可直接用手接触;井式监测站下井前需通风检测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确认安全后再进入。 设备安全需注意:传感器与试剂需单独存放(试剂远离火源,传感器避免碰撞);雷雨天气需关闭户外电源,拔掉采集柜内插头,防止雷击损坏设备;发现设备异常发热(如采集模块烫手),立即断电检查,不可继续运行。 六、总结 水质自动监测站操作需围绕“设备稳定、数据准确、安全规范”核心,开机前查隐患、运行中严操作、停机后善维护,同时做好数据管理与安全防护。只有严格落实各环节注意事项,才能让监测站持续输出可靠数据,为水质管控、污染预警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水环境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