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PH传感器作为精准检测水体酸碱度的核心部件,其电极性能易受储存环境、预处理方式影响。若长期停用期间储存不当,可能导致电极老化、敏感膜失效或内部电解液泄漏,进而影响后续检测精度,甚至造成传感器报废。因此,需遵循规范的储存流程,为传感器提供适宜的储存条件,保障其再次启用时的性能稳定性。 首先,储存前需完成全面预处理,清除污染物并保护电极敏感膜。需先将传感器从检测系统中拆卸,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轻柔冲洗电极表面,去除残留的样品、试剂或污垢,避免污染物附着导致敏感膜堵塞或腐蚀;若电极表面存在顽固污渍,可使用专用中性清洗剂(避免酸性、碱性或强氧化性清洗剂)轻轻擦拭,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随后需根据传感器类型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对于可充式 PH 传感器,需检查内部电解液液位,若液位过低需补充专用电解液至规定刻度,确保电极内部离子传导正常;对于复合型 PH 传感器,需将电极敏感膜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通常为 3mol/L 氯化钾溶液)1-2 小时,使敏感膜充分活化,避免干燥导致膜结构损坏,预处理完成后需轻轻擦干电极表面水分,防止残留液体在储存过程中滋生微生物或引发部件腐蚀。 其次,需选择适宜的储存容器与保护介质,隔绝外界环境干扰。应使用传感器原配的专用储存盒,或选择洁净、干燥、密封性良好的容器,容器内部需铺垫柔软的惰性材料(如海绵、无尘布),避免传感器在储存过程中因碰撞导致电极破损;将预处理后的传感器放入容器时,需确保电极敏感膜完全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不可使用蒸馏水或自来水替代,防止敏感膜脱水或离子浓度失衡),保护液液位以没过敏感膜 2-3 毫米为宜,避免液位过高导致保护液溢出污染容器,或液位过低使敏感膜暴露在空气中。对于无专用保护液的传感器,需按照说明书要求包裹湿润的惰性纱布(纱布需浸泡在指定保护液中),再放入密封容器,确保敏感膜始终处于湿润状态,防止干燥老化。 再者,严格控制储存环境条件,避免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影响。储存环境需保持清洁、干燥,温度控制在 5-25℃,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电极内部电解液蒸发、敏感膜老化加速,或温度过低引发电解液结冰膨胀损坏电极结构;相对湿度需控制在 40%-60%,湿度过高易导致传感器外壳生锈、内部电路受潮,湿度过低则可能加速敏感膜水分流失,可通过在储存环境中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并定期更换,维持适宜湿度。同时需避免储存环境存在强光直射,防止紫外线破坏敏感膜的化学结构,影响其离子响应性能;远离腐蚀性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强电磁场(如高压设备、大型电机),防止腐蚀性气体腐蚀电极部件,或电磁场干扰传感器内部电子元件,导致性能漂移。 另外,储存期间需定期检查维护,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建议每 1-2 个月对储存的传感器进行一次检查,观察保护液是否浑浊、泄漏或液位下降,若保护液浑浊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需立即更换新的保护液并重新清洗电极;若液位下降需补充保护液至规定高度,防止敏感膜暴露。同时检查储存容器密封性,若容器密封失效需及时更换,避免外界污染物进入;观察电极外观是否存在破损、生锈或敏感膜变色,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处理,轻微腐蚀可通过重新清洗、浸泡保护液修复,严重损坏则需联系专业人员维修或更换。每次检查后需记录传感器状态,形成储存台账,便于追溯储存过程中的问题。 最后,复用时需进行活化与校准,确保检测精度。长期储存后的传感器启用前,需先将电极从保护液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再浸泡在专用活化液中(与储存保护液一致或按说明书指定)2-4 小时,使敏感膜恢复离子交换能力;随后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零点校准与斜率校准,使用标准 PH 缓冲溶液(通常为 PH4.00、PH6.86 或 PH9.18)依次校准,确保校准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校准完成后需进行测试验证,用已知 PH 值的样品检测传感器输出数据,确认数据准确后再接入检测系统使用,若校准或测试过程中发现数据偏差过大,需重新检查储存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进行专业维修,避免直接使用导致检测结果失真。通过科学的储存预处理、环境控制、定期维护与复用时校准,可有效延长数字 PH 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保障其长期停用后仍能保持稳定的检测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