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作为全天候监测水体质量的重要设施,其清洁频率需结合设备部件功能、监测水体环境及季节变化灵活调整,既避免清洁不足导致数据失真,也防止过度清洁损耗设备。科学制定清洁周期,是保障监测站长期稳定运行、输出可靠数据的关键。 一、核心检测部件 水质传感器(如溶解氧、pH、浊度、COD传感器)直接接触水样,易受杂质附着影响检测精度,是清洁重点,频率需根据水体污染程度划分。 常规清洁:若监测水体清澈、污染物少(如饮用水源地、清洁湖泊),传感器可按较长周期清洁,去除表面轻微泥沙与生物膜;若水体浑浊、含沙量高或污染物多(如工业废水下游、汛期河流),需缩短清洁间隔,防止泥沙堵塞传感器探头或油污包裹影响灵敏度。部分带自动清洁功能的传感器(如毛刷自清洁、高压水冲洗),可依托设备预设程序自动清洁,再搭配定期人工检查,确保清洁效果达标。 应急清洁:当传感器数据出现异常波动(如pH值无理由骤变、浊度持续偏高),或远程监控发现传感器状态异常,需立即停机清洁。重点检查探头是否被藻类、纤维杂质缠绕,或被化学污染物附着,若有顽固污渍,可用中性清洁剂浸泡后冲洗,避免污染物长期残留损害传感器。 二、水样传输部件 采样管路负责输送水样,易因杂质沉积、生物滋生堵塞,清洁频率需结合管路材质与水体杂质含量确定。 常规清洁:多数采样管路为塑料或不锈钢材质,在水质稳定的环境中,可按固定周期清洁,用压缩空气吹洗管路去除内部泥沙,再用淡水冲洗内壁,防止杂质堆积;若监测水体含较多有机物(如生活污水流域、农田退水区域),管路易滋生细菌或附着有机物,需加密清洁次数,必要时用专用消毒剂浸泡,避免管路污染影响水样真实性。 堵塞清洁:若发现采样流量下降、出水不畅,需立即检查管路是否堵塞。轻微堵塞可通过反复冲洗疏通,严重时需拆卸管路,用专用工具清理,避免强行疏通损坏管路接口,影响后续水样传输。 三、系统载体 监测站本体(如固定站房、浮标载体)与外部辅助设备(如太阳能板、天线)虽不直接接触水样,但长期暴露户外易积尘,需定期清洁。 监测站本体清洁:固定站房外壳与操作面板,需定期擦拭去除灰尘、落叶,操作面板(按键或触摸屏)用柔软无尘布清洁,防止灰尘影响操作灵敏度;浮标载体若用于开阔水体监测,外壳易附着藻类、水面油污,需定期冲洗,检查外壳是否有破损,清洁时避免使用腐蚀性清洁剂,防止损坏外壳涂层。 内部设备清洁:站房内的数据采集仪、供电模块等设备,需定期打开机箱,用压缩空气吹除内部灰尘,避免灰尘堆积导致设备过热或短路,保障内部电路稳定运行。 四、辅助部件 数据传输天线、太阳能板等辅助部件影响监测站功能正常发挥,清洁频率需结合环境灰尘量调整。 数据传输天线清洁:天线表面若积尘、鸟粪,会影响信号传输,需定期擦拭去除杂物,检查天线固定是否牢固,避免风吹偏移导致信号减弱,确保数据能稳定上传至管理平台。 太阳能板清洁:若监测站依赖太阳能供电,太阳能板表面覆盖灰尘、落叶会降低发电效率,需定期清洁。用淡水冲洗面板后,用软布轻轻擦拭,避免使用硬质工具刮伤涂层;在落叶多、灰尘大的环境(如树林周边、工业区附近),需增加清洁次数,防止发电不足影响设备供电。 五、清洁频率的调整依据 清洁频率并非固定,需结合季节变化与突发情况灵活调整。 季节调整:夏季气温高,水体藻类繁殖快,传感器与管路易被生物膜附着,需缩短清洁周期;冬季气温低,水体流速慢,泥沙易沉积,需重点关注采样管路清洁,防止堵塞。 突发情况调整:当监测区域发生污染事件(如化学品泄漏、废水偷排),或遭遇暴雨、洪水后,需立即对监测站全面清洁。重点清洁传感器、采样管路,去除污染物残留,避免腐蚀设备,同时重新校准传感器,确保数据准确。 六、结论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清洁频率需遵循“核心部件优先、按需调整”原则,根据传感器、管路、载体设备的不同功能,结合水体环境、季节变化制定方案。日常维护中需做好清洁记录,通过对比清洁前后的数据,优化清洁周期,形成适配监测场景的个性化运维方案。只有科学把控清洁频率,才能让水质自动监测站持续发挥“水质哨兵”作用,为水环境治理、污染防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