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集成多类型传感器与检测模块,实现对水体质量的连续、实时监测,为水环境管理、污染防控与安全保障提供数据支撑。其检测参数并非固定统一,而是根据监测目标(如饮用水安全、污水达标排放、地表水生态保护)适配,主要可分为反映水质基础特性、污染物含量、生物与营养状态三大类,覆盖水体从物理特性到化学、生物属性的多维度评估需求。 一、反映水质基础物理与化学特性的参数 这类参数是评估水体基本状态的基础,直接影响水体功能与生物生存环境,是各类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必测内容。 物理特性参数中,温度、浊度、电导率是核心。温度不仅影响水体中化学反应速率,还与水生生物活性、溶解氧含量密切相关,不同季节、不同水深的水温变化,能反映水体热分层或环流情况;浊度体现水体中悬浮物(如泥沙、藻类、有机物颗粒)的含量,浊度过高会遮挡光线,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也可能吸附污染物加剧水体污染;电导率则反映水体中离子含量,间接体现水体盐度或矿物质水平,可辅助判断水体是否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含高离子污染物的影响。 化学特性参数中,pH值、溶解氧是关键。pH值决定水体酸碱度,直接影响污染物形态(如重金属离子的溶解性)与生物生存,过酸或过碱的水体不仅会损害水生生物,还可能腐蚀监测设备或管道;溶解氧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与生物生存条件的核心指标,水体中溶解氧充足与否,关系到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也决定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状态,溶解氧过低易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形成厌氧污染环境。 此外,部分监测站还会根据需求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参数,该参数反映水体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趋势,可辅助判断水体中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的转化方向,为评估水体污染程度与自净潜力提供参考。 
二、反映水体污染物含量的参数 这类参数针对水体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污染物,是判断水体是否安全、是否达标排放的核心依据,不同场景下监测重点差异较大。 在饮用水源地或饮用水管网监测中,重点检测余氯、消毒副产物相关参数。余氯反映水体消毒效果,确保饮用水经过消毒后能杀灭有害微生物,防止水传播疾病;消毒副产物(如卤代烃类物质)则是消毒剂与水体中有机物反应生成的潜在有害物质,需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同时,部分地区还会监测特定重金属(如铅、汞、镉),防止工业污染或管网腐蚀导致的重金属超标。 在工业废水或市政污水处理厂出口监测中,需检测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参数。化学需氧量与生化需氧量分别反映水体中可被化学氧化、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总量,是衡量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污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氨氮是水体中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过高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也会消耗溶解氧,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总磷则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如蓝藻爆发)的关键因素,控制总磷含量是防止地表水生态恶化的重要手段。此外,针对特定工业废水(如化工、电镀废水),监测站还会增加特征污染物参数,如氰化物、氟化物、特定重金属或有机物,确保工业污染物不超标排放。 在地表水(如河流、湖泊)监测中,除上述常规污染物参数外,还可能监测石油类、挥发酚等参数。石油类污染物多来自船舶泄漏、工业废水排放或地表径流,会在水面形成油膜,阻碍水体与空气的氧气交换,也会黏附在生物体表造成危害;挥发酚则多来源于焦化、化工、制药等工业废水,具有较强毒性,即使低浓度也会对水生生物与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是地表水生态保护的重点防控污染物。 三、反映水体生物与营养状态的参数 这类参数聚焦水体生态系统健康,主要用于评估地表水、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营养水平与生物多样性,预防富营养化与生态退化。 营养状态参数中,总氮、总磷是核心。总氮涵盖水体中所有形态的氮元素(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磷则包括可溶性磷与颗粒态磷,二者共同决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当总氮、总磷含量过高时,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部分监测站还会检测叶绿素a,该参数直接反映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可实时预警藻类爆发风险,为应急防控提供前置信息。 生物相关参数中,部分先进监测站会集成生物传感器或生物监测模块,检测水体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这类参数直接反映水体受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等含病原体污染物的污染情况,是判断水体是否适合饮用、游泳或渔业养殖的关键依据,如饮用水源地需严格控制大肠菌群数量,防止病原体通过水体传播疾病。 四、结语 综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检测参数围绕“基础特性-污染物-生态状态”构建完整评估体系,不同场景下通过参数的灵活组合,实现从饮用水安全保障到污水达标排放、从地表水生态保护到污染溯源的多目标监测。这些参数的协同监测,不仅能及时发现水体污染问题,更能为水环境治理方案制定、污染源头管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是守护水资源安全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技术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