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监测系统作为守护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哨兵”,能够实时、精准地反映河道水质状况,为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提供关键数据支持。然而,长期处于复杂多变的河道环境中,系统易受各种因素干扰而影响监测精度和使用寿命。因此,做好日常清洁与防污染维护工作至关重要。 一、日常清洁工作 1、传感器清洁:传感器是水质监测系统的核心部件,直接与水体接触,极易附着藻类、泥沙、油污等杂质。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清洁方法略有差异。对于溶解氧传感器,需定期用柔软湿布轻轻擦拭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物,避免刮伤探头膜片。若膜片上有顽固污渍,可按照说明书使用专用清洗剂浸泡后清洁。pH 传感器则要注意电极的清洁,使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去除残留的电解质溶液和杂质,再用滤纸轻轻吸干。对于浊度传感器,由于其光学窗口易被泥沙等遮挡,要先用清水冲洗,再用干净棉签蘸取适量酒精轻轻擦拭光学表面,确保光线正常透过。清洁频率应根据河道水质情况而定,水质较差、藻类滋生严重的河道,建议每周清洁1-2次;水质相对较好的河道,可每2-3周清洁一次。 2、设备外壳清洁:监测设备外壳长期暴露在户外,会积累灰尘、鸟粪、落叶等污染物,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腐蚀外壳,甚至导致设备内部进水。清洁时,先关闭设备电源,使用软毛刷或干布清除表面较大颗粒的灰尘和杂物。对于顽固污渍,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如中性洗洁精)与水按适当比例混合,用湿布蘸取清洁剂轻轻擦拭外壳,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用干布擦干。注意避免清洁剂进入设备内部,以免损坏电子元件。 3、取水管道清洁:取水管道是水样进入监测系统的通道,若管道内壁结垢、滋生细菌或被杂物堵塞,会影响水样的代表性。定期对取水管道进行反冲洗,利用清洁水源反向冲洗管道,将管道内的沉积物和杂质冲出。反冲洗频率可根据水质和取水管道长度确定,一般每月进行 1 - 2 次。对于长期未使用的取水管道,在重新启用前需进行全面冲洗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管道一段时间,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二、防污染维护措施 1、安装防护装置:为减少外界污染物对监测系统的影响,可在传感器和取水口处安装防护装置。例如,在溶解氧传感器周围安装防鱼网罩,防止鱼类等生物碰撞损坏传感器,同时避免藻类等大型杂质直接附着在传感器上。在取水口处设置过滤网,过滤掉水中的树叶、树枝、塑料垃圾等较大颗粒物,防止其进入取水管道和监测设备内部。 2、定期检查密封性:监测设备的密封性是防止外部污染物进入的关键。定期检查设备外壳、传感器接口、电缆连接处等部位的密封情况,查看密封胶圈是否老化、变形,密封垫片是否完好。如发现密封问题,应及时更换密封件,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密封状态。在雨季或河道水位变化较大时,要增加密封性检查的频率。 3、优化设备布局:合理规划监测设备的布局,避免设备安装在污水排放口附近、水流湍急且易产生漩涡的区域以及容易受到船舶碰撞的地方。同时,要考虑设备之间的间距,保证通风良好,减少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污染。例如,将采样设备与监测分析设备适当分开,防止采样过程中可能携带的杂质对分析设备造成污染。 三、结语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日常清洁与防污染维护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清洁方法和有效的防污染措施,能够保障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河道水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