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是实时掌握河道水质状况、预警污染风险的重要设施,通常包含水质传感器(如溶解氧、COD、浊度传感器)、自动采样装置、数据采集传输模块及供电设备等,长期暴露在野外河道环境中,易受泥沙淤积、生物附着、水流冲击及恶劣天气影响,导致检测数据偏差或设备损坏。需通过科学的清洁与保护措施,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确保监测数据可靠,以下从日常清洁、系统保护、维护管理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日常清洁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清洁需聚焦易受污染的核心部件,按周期开展,防止污染物影响检测精度: 1、水质传感器清洁 传感器是直接接触水体的关键部件,易附着泥沙、藻类、生物膜等污染物: 物理清洁:每周用软布蘸取纯水轻轻擦拭传感器探头表面(如溶解氧传感器的透气膜、浊度传感器的光学窗口),去除附着的泥沙与浮渣;若传感器安装在泥沙含量高的河道(如汛期河道),需每3天清洁一次,避免泥沙堵塞传感器接口或遮挡光学部件。 化学清洁:每月针对生物膜污染(如传感器表面出现绿色、褐色黏附层),用稀释的柠檬酸溶液(弱酸性,避免腐蚀传感器涂层)浸泡探头5-10分钟,再用纯水冲洗干净;若传感器检测氨氮、总磷等指标,需每两周用专用清洗剂(如中性表面活性剂溶液)清洁反应池或检测管路,防止残留试剂与水样反应生成沉淀,影响后续检测。 注意事项:清洁时需断开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的连接,避免水分渗入电路;禁止用硬毛刷、砂纸等硬物刮擦传感器敏感部件(如光学窗口、电极膜),防止损坏检测元件。 2、自动采样装置清洁 自动采样装置(如采样泵、采样管路、储样瓶)易因水样残留导致交叉污染: 管路清洁:每次采样完成后,启动装置的自动清洗功能(若有),用纯水冲洗采样管路5-10分钟,去除管路内残留的水样;若采样装置用于检测高浓度污染水样(如排污口附近),需每周拆卸管路,用稀硝酸溶液(低浓度)浸泡后冲洗,防止污染物附着管壁。 
储样瓶清洁:每次取走水样后,将储样瓶用纯水冲洗3次,再用烘箱低温烘干(温度不超过60℃),避免残留水分稀释下次水样;每月对储样瓶进行一次深度清洁,用超声波清洗仪清洗瓶内壁,去除顽固污渍,确保无交叉污染。 采样泵清洁:每两周检查采样泵进水口滤网,若滤网附着泥沙、水草等杂物,需拆下滤网用纯水冲洗干净,防止堵塞导致采样量不足;若泵体出现异响或采样效率下降,需拆开泵体清洁内部叶轮,去除缠绕的纤维类杂质(如藻类、水草丝)。 3、数据采集与供电设备清洁 数据采集器、太阳能板等设备虽不直接接触水体,但易积尘、受潮: 数据采集箱清洁:每月打开采集箱门,用干燥软布擦拭箱内电路板、接口,去除灰尘;检查箱内干燥剂(若有),若受潮变色需及时更换,防止电路板受潮短路;清洁后确保箱体密封良好,避免雨水渗入。 太阳能板清洁:每两周用纯水冲洗太阳能板表面,去除灰尘、鸟粪、落叶等杂物,若表面有顽固污渍(如油污),用软布蘸中性清洁剂轻轻擦拭;清洁时需断开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的连接,避免短路,同时避免用硬物划伤面板,影响发电效率。 二、系统保护 河道监测系统长期处于野外,需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抵御水流、天气、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1、防水流冲击与泥沙淤积 传感器防护:将传感器安装在水流平缓的河道区域,避免直接面对急流(如河道转弯处、瀑布下游);若河道水流湍急,需为传感器加装防护套管(如不锈钢套管,底部开口便于水体流通,侧面阻挡水流冲击),同时在套管周围设置挡沙网,减少泥沙进入。 采样装置防护:采样泵进水口需安装防堵滤网,且滤网位置高于河底10-20厘米,避免河底泥沙淤积堵塞;若河道汛期水位暴涨,需提前将采样装置抬高至安全水位,或拆卸转移至临时存放点,防止被洪水淹没。 2、防生物附着与腐蚀 生物附着防护:在传感器探头、采样管路表面涂抹防生物附着涂层(如低表面能涂料),抑制藻类、贝类附着,涂层每3-6个月检查一次,磨损后及时补涂;若河道水草茂盛,需在监测系统周围设置水草拦截网,防止水草缠绕设备(如采样泵叶轮、传感器线缆)。 腐蚀防护:针对流经工业区的河道(水体可能含酸性、碱性物质或重金属),选用耐腐蚀材质的设备部件(如钛合金传感器外壳、PVC采样管路);每月检查设备金属支架、螺丝等部件,若出现锈蚀,用砂纸打磨后涂刷防锈漆,防止腐蚀加剧。 3、防恶劣天气影响 暴雨与雷电防护:数据采集箱、供电设备需安装在高于历史最高水位的平台上,避免暴雨淹没;系统需配备防雷装置(如避雷针、防雷接地),雷雨天气前检查接地电阻,确保接地有效,防止雷击损坏电路;暴雨后及时检查设备,若有进水需断电烘干,再进行功能测试。 高温与低温防护:夏季高温时,为数据采集箱加装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箱内温度过高(超过40℃可能影响电子元件性能);冬季低温时,为传感器、采样管路包裹保温棉,防止水体结冰胀裂设备(如采样管路结冰堵塞,传感器探头冻裂),若河道结冰,需将传感器暂时移出水面,待冰层融化后重新安装。 三、维护管理 科学的维护管理是清洁与保护的延伸,需形成固定流程,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1、制定周期维护计划 日常巡检:每周到监测站点巡检一次,检查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数据是否稳定)、采样装置是否堵塞、线缆是否破损,同时清理站点周围的杂草、垃圾,避免影响设备运行;巡检时同步记录设备状态,形成维护台账。 定期深度维护:每季度进行一次深度维护,包括传感器校准(如用标准溶液校准COD、氨氮传感器)、采样装置性能测试(如测试采样量精度)、供电设备检查(如蓄电池电量检测),确保系统各部件性能达标;每年对系统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更换老化部件(如使用超过2年的传感器探头、采样泵滤网)。 2、应急处理措施 设备故障应急:若监测数据突然异常(如溶解氧值骤降、浊度值飙升),且排除河道实际污染,需立即现场检查设备,若发现传感器污染,及时清洁后重新校准;若采样装置堵塞,拆卸清理后测试采样功能,确保故障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减少数据缺失。 污染事件应急:若河道发生突发污染(如油污泄漏、化工废水排放),需及时关闭采样装置,防止高浓度污染物损坏设备;将传感器暂时移出污染水体,待污染得到控制后,清洁传感器并校准,再重新投入使用;同时记录污染事件对设备的影响,为后续防护优化提供依据。 四、结语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清洁与保护需围绕“针对性清洁、全方位防护、周期性维护”展开,结合河道水流特性、污染状况及气候条件灵活调整措施。通过细致的日常清洁减少污染干扰,通过科学的系统保护抵御环境风险,通过规范的维护管理保障设备性能,才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河道水质监测、污染防控与生态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