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水质监测站通过集成pH、溶解氧、COD等传感器,实现对水体水质的自动化、常态化监测,广泛应用于河流支流、湖泊岸边、饮用水源地周边等场景,具有体积小、安装灵活、无需专人值守的优势。日常维护操作虽简单,但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设备使用寿命,需围绕“清洁、检查、记录”核心,定期开展基础维护,及时排除小故障。 一、设备外观与防护结构维护 微型水质监测站多安装在户外,需先做好外观清洁与防护检查,避免环境因素损伤设备: 外壳清洁与检查:每日通过远程监控或现场查看,确认监测站外壳(如防雨棚、箱体)无破损、无明显变形;每周现场用干布擦拭外壳表面,去除灰尘、蛛网、树叶等杂物,若有油污或污渍,可用湿布蘸中性清洁剂(如稀释的洗洁精)轻轻擦拭,再用干布擦干,避免清洁剂残留腐蚀外壳;检查防雨棚是否牢固,接口处是否漏水(尤其雨后),若发现螺丝松动及时拧紧,密封胶老化则补涂密封胶,防止雨水渗入箱体内损坏电路。 线缆整理与防护:查看连接传感器与主机的线缆是否规整,有无被动物咬损、日晒老化或拉扯断裂的情况,线缆接口处需用防水胶带缠绕加固,避免水汽渗入;若线缆接触地面,需用线缆保护管套住或固定在支架上,防止行人踩踏或车辆碾压;发现线缆破损时,及时用防水绝缘胶带修补,严重破损则更换新线缆,确保信号传输与供电稳定。 二、核心监测部件维护 传感器与采样系统是监测站的核心,需重点做好清洁与状态检查,避免污染影响数据: 水质传感器清洁:每3-5天(或按设备提示)清洁一次传感器探头(如pH电极、溶解氧膜、COD检测面):先用纯水冲洗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的泥沙、藻类、生物膜等杂质;若有顽固污垢(如褐色黏泥),用软毛刷(如牙刷)轻轻刷洗,不可用硬刷或刮刀刮擦,防止损坏传感器敏感层;清洁后将传感器放回原位,确保与水样充分接触,避免探头悬空或被杂物遮挡;部分传感器(如溶解氧传感器)需定期检查膜的完整性,若膜破损或老化,及时更换新膜,无需复杂操作,按说明书步骤即可完成。 采样系统维护:检查采样管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或泄漏:打开采样阀门,观察水流是否顺畅,若水流变慢或断流,可能是管道内有杂质堵塞,可拆开采样管两端,用清水反向冲洗,或用软铁丝轻轻疏通(避免划伤管壁);检查采样泵工作状态,听泵运行时是否有异常噪音(如卡顿、异响),若噪音过大,可能是泵内进入杂质,关闭电源后拆开泵体,用纯水冲洗内部,再重新安装;采样桶或储样容器需每周清洁一次,倒空残留水样,用纯水冲洗内壁,晾干后再使用,防止残留水样污染新采集的样品。 三、数据与供电系统维护 数据传输与供电稳定是监测站运行的基础,需做好简单的检查与记录: 数据系统检查:每日登录远程监测平台,查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上传(如pH、溶解氧值是否在合理范围,无持续漂移或数据中断);若发现数据异常(如数值固定不变、跳变过大),先排查传感器是否清洁、是否与水样接触良好,排除传感器问题后,检查数据传输模块(如4G/5G模块)信号灯是否正常,信号弱时可调整天线位置,或联系运营商确认信号覆盖情况;每周导出一次历史数据并备份(如保存至电脑或云端),同时记录数据异常时段与现象,便于后续追溯。 供电系统维护:若监测站采用太阳能供电,需每周清洁太阳能板表面,用干布擦去灰尘、鸟粪、落叶等遮挡物,确保太阳能板充分吸收阳光,清洁时避免站在太阳能板上踩踏,防止损坏;检查蓄电池外观,有无鼓包、漏液情况,若蓄电池电压过低(平台提示或现场用万用表简单测量),及时补充充电(如临时接入市电),避免蓄电池亏电影响使用寿命;若采用市电供电,检查电源插头、开关是否接触良好,有无松动或过热现象,配电箱内有无进水、受潮,定期用干燥布擦拭内部灰尘。 四、周边环境维护 监测站周边环境会间接影响设备运行,需做好基础清理与防护: 周边清洁:每周清理监测站周围1-2米范围内的杂草、灌木、垃圾,避免植物缠绕设备或遮挡传感器采样口;若安装在水边,检查岸边是否有塌方、冲刷情况,若监测站支架倾斜,及时调整加固,防止设备倾倒;冬季下雪后,及时清除设备外壳、太阳能板、传感器上的积雪,避免积雪压坏设备或影响传感器检测。 防干扰与防护:检查监测站周边是否新增干扰源(如靠近施工区域、大型电机),若有强电磁干扰,可在设备周围加装简易屏蔽网(如金属网);在野外场景,需做好防动物破坏措施(如在支架上加装防鼠板、线缆包裹防咬套管),避免老鼠、鸟类等损坏设备或线缆;发现有人为破坏迹象(如外壳被涂鸦、部件丢失),及时拍照记录并上报,同时加强周边防护(如加装监控摄像头)。 五、总结 微型水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操作以“简单、基础、高频”为原则,无需复杂工具或专业技术,重点做好设备清洁、状态检查、数据记录与环境清理。通过规律的日常维护,既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小问题,避免故障扩大,又能保障监测数据精准可靠,让微型水质监测站持续发挥对水体水质的监测预警作用,为水环境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