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集成采样系统、分析仪器、数据传输模块,实现对河流、湖泊、饮用水源地等水体的连续自动监测,为水质管控与污染预警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其安装质量直接决定运行稳定性,日常维护则影响数据精度与设备寿命,需按规范流程操作,规避环境干扰与人为失误。 一、安装前准备 点位勘察与规划:优先选择水流平稳、水质均匀的区域,避开排污口正下方、死水区及航道附近,防止水样异常波动或设备受碰撞;勘察安装场地的供电条件(确认市电接入能力或太阳能供电适配性)、通信信号(确保4G/5G或卫星信号稳定,保障数据传输),同时评估周边环境安全性,避免雷击高发区或地质不稳定地段。 设备与物料准备:核对监测站组件完整性,包括采样泵、水质分析仪(如pH、COD、氨氮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供电系统(市电模块或太阳能板+蓄电池)及辅助配件(管路、阀门、固定支架);准备安装工具(如扳手、螺丝刀、防水胶带)与防护物料(防腐蚀涂料、绝缘套管),若安装区域为潮湿或腐蚀性环境,需额外准备防水、防腐材料。 基础施工准备:根据监测站类型(岸边式、浮标式)开展基础施工,岸边式需浇筑混凝土基座(确保承重能力匹配设备重量),预留线缆与管路通道;浮标式需检查浮体密封性与锚定系统强度,提前确定锚链长度与固定点位,避免风浪导致浮体漂移。 二、现场安装要点 采样系统安装:采样泵需固定在水下稳定位置,确保进水口完全浸没且远离泥沙沉积层,避免吸入杂质堵塞管路;采样管路选用耐腐材质(如聚乙烯管),管路铺设需呈一定坡度(避免积水),接口处用防水胶带密封,同时安装滤网(定期清洁)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分析仪。 分析仪器与数据模块安装:水质分析仪需水平固定在监测站柜体内部,避免震动影响检测精度,传感器探头需按说明书要求安装在采样管路中,确保与水样充分接触;数据采集器与分析仪、传输模块接线牢固,线缆标识清晰,避免混淆,同时做好线缆防水处理(如套绝缘套管、接口处涂密封胶)。 供电系统安装:市电供电需接入稳压装置,防止电压波动损坏设备;太阳能供电系统需将太阳能板安装在无遮挡、光照充足的位置(如监测站顶部),角度按当地纬度调整以提升发电效率,蓄电池需置于防水柜体中,避免受潮或高温暴晒。 调试与验证:安装完成后启动设备,检查各组件运行状态(采样泵是否正常抽水、分析仪是否读数稳定、数据是否正常上传);用标准样品校准分析仪,确保检测误差在允许范围;连续试运行24小时,观察数据无持续漂移或异常跳变后,再正式投入使用。 三、日常维护规范 定期清洁:每周清洁采样管路与滤网,用纯水冲洗去除残留杂质,防止管路堵塞;每月清洁分析仪传感器探头(如用软布擦拭pH电极、清洗COD检测腔),去除生物膜或沉积物,避免影响检测精度;每季度清洁监测站柜体与太阳能板表面,去除灰尘、蛛网,确保设备散热与太阳能板采光效率。 耗材更换与校准:按周期更换分析仪试剂(如COD试剂、电极保护液),过期试剂需及时丢弃,避免影响检测结果;每1-2个月用标准样品校准分析仪,若检测数据偏差过大,需重新校准或检查传感器状态;每半年检查蓄电池容量,若容量下降至标准值的80%以下,需及时更换,确保供电稳定。 设备状态检查:每日通过远程平台查看设备运行参数(如采样频率、分析仪状态、数据传输情况),记录异常信息;每周现场检查采样泵、阀门是否漏水,线缆接口是否松动,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每季度检查锚定系统(浮标式监测站)或基座固定情况,防止设备移位或倾倒。 四、常见故障处理 采样系统故障:若采样泵不抽水,先检查电源是否正常、管路是否堵塞,堵塞时需拆解管路清理杂质,电源故障则检查接线或更换泵体;若采样量不足,需调整采样泵功率或检查滤网是否堵塞。 分析仪故障:若分析仪无读数,先检查传感器是否供电正常、是否与水样接触良好,传感器损坏需更换;若数据持续漂移,需清洁传感器并重新校准,仍异常则联系厂家维修。 数据传输故障:若数据无法上传,先检查通信模块信号灯是否正常,信号弱时调整天线位置或联系运营商优化信号;若数据采集器故障,需重启设备或恢复出厂设置,必要时更换采集器。 五、总结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安装需注重点位适配与设备调试,维护需围绕清洁、校准与状态检查展开,故障处理需及时排查并规范操作。通过科学安装与精细化维护,可确保监测站长期稳定运行,为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提供精准、可靠的实时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