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是实时掌握水体质量、预警污染风险的重要工具,通常由水质传感器(pH、溶解氧、浊度等)、自动采样器、数据采集终端、供电模块及远程监控平台组成,广泛应用于流域生态保护、污染防控等场景。规范的操作使用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数据准确有效的关键,以下从开机准备、日常操作、关机流程及注意事项四方面,详细解析操作要点。 一、开机前准备 开机前需做好设备检查与环境确认,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 1、设备与环境检查 首先查看监测系统各部件外观,确认传感器探头无破损、线缆连接牢固(无松动、断裂),自动采样器管路无堵塞、泄漏;检查户外控制柜内电路是否正常(无受潮、线缆氧化痕迹),供电模块(市电、太阳能板或蓄电池)状态良好,如太阳能板无遮挡、蓄电池电量充足(通过控制柜显示屏查看电压)。 同时观察河道环境,确认采样点位无大量漂浮物、淤泥堆积(避免影响水样代表性),若遇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需先加固设备支架,确保传感器、采样器安装稳定,无被水流冲毁风险后再准备开机。 2、耗材与试剂检查 若系统包含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需试剂分析的模块,需检查试剂存量是否充足(按说明书要求,确保剩余量能满足至少一次完整分析),试剂无过期、变质(如无浑浊、变色);传感器相关耗材(如溶解氧电极透气膜)需确认完好,无老化、破损;自动采样器的采样瓶需清洁、干燥,无残留污染物,避免交叉污染。 二、日常操作流程 日常操作围绕“设备启动-参数设置-水样采集与分析-数据查看”展开,需按步骤规范执行: 1、设备启动 先开启供电模块:若使用市电,直接闭合控制柜内总电源开关;若使用太阳能+蓄电池供电,确认太阳能板与蓄电池连接正常后,打开供电开关,等待系统通电自检(通常3-5分钟,显示屏显示“自检正常”即可进入下一步)。 启动数据采集终端:按下采集终端电源键,待系统加载完成后,进入操作界面,确认各传感器、采样器与终端的连接状态(界面显示“已连接”即为正常,若显示“离线”,需检查线缆连接或重启对应设备)。 启动传感器与采样器:在采集终端界面依次开启pH、溶解氧、浊度等传感器电源,等待传感器预热稳定(通常10-15分钟,不同传感器预热时间略有差异);自动采样器需先确认采样管路通畅,再在界面选择“采样模式”(如定时采样、定量采样),完成启动。 2、参数设置 监测参数设置:在采集终端界面进入“参数设置”模块,根据监测需求设定传感器测量频率(如每10分钟测量一次pH、溶解氧),确保频率与下游数据分析需求匹配(常规监测无需过高频率,应急监测可适当提高);对于COD、氨氮等分析仪,需设置反应条件(如消解时间、温度,按说明书推荐值设定,无需自行调整)。 采样参数设置:自动采样器需设定采样时间间隔(如每小时采集一次水样)、单次采样量(根据分析需求设定,通常50-200mL)、采样瓶编号(避免水样混淆),若需针对特定水质变化采样,可开启“阈值触发采样”(如当溶解氧低于5mg/L时自动额外采样)。 数据传输设置:确认数据采集终端与远程监控平台的连接(如4G、LoRa网络),在界面勾选“实时上传”,确保监测数据能同步传输至平台,同时设置本地数据存储路径(避免数据丢失)。 3、水样采集与分析 自动采样操作:启动后,采样器会按设定参数自动抽取河道水样,水样经管路过滤(去除大颗粒杂质)后流入采样瓶,采集完成后,采样器会自动密封采样瓶并记录采样时间、编号;若需手动辅助采样(如验证自动采样准确性),需用洁净采样瓶在同一点位采集水样,避免触碰瓶口,采集后立即标记并送至实验室分析。 传感器数据读取:传感器预热稳定后,会自动完成测量并将数据传输至采集终端,操作人员可在界面实时查看pH、溶解氧、浊度等数值,若发现数据异常(如pH超出6-9正常范围),需先检查传感器是否被污染(如探头附着藻类),清洁后重新测量,排除设备问题后再判断是否为水质异常。 化学分析辅助:若系统包含COD、氨氮分析仪,需在采样完成后,按说明书要求将水样导入分析仪,启动分析程序,待程序结束后(如消解、显色完成),读取分析结果,并与传感器数据交叉验证,确保数据一致性。 4、数据记录与查看 本地记录:在采集终端界面进入“数据查询”模块,查看当日监测数据,确认无缺失、跳变后,手动导出数据(如存储至U盘),同时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如传感器是否报错、采样器是否正常工作),形成操作日志。 远程查看: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远程监控平台,查看实时数据曲线(如溶解氧24小时变化趋势),对比历史数据,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若平台提示“数据断联”,需检查采集终端网络连接,重启传输模块恢复连接。 三、关机流程 系统使用完毕或需停机维护时,需按规范流程关机,避免设备损坏: 先关闭传感器与分析仪:在采集终端界面依次选择“关闭传感器”“关闭分析仪”,等待设备完全断电(指示灯熄灭),避免直接切断电源导致传感器数据丢失。 关闭自动采样器:在采样器操作界面选择“停止采样”,待管路内残留水样排空后,关闭采样器电源,若长期停机,需拆卸采样管路,用纯水冲洗干净后晾干。 关闭数据采集终端与供电:点击采集终端“关机”按钮,待系统完全关闭后,断开控制柜内总电源开关;若使用蓄电池供电,需确认蓄电池已断开负载,避免过度放电。 设备整理:关机后检查传感器探头,用软布清洁表面残留杂质,将线缆整理收纳,避免缠绕、挤压;采样瓶需清空、清洗干净,晾干后妥善存放,控制柜内放置干燥剂,防止受潮。 四、操作注意事项 安全操作:户外操作时需佩戴防滑鞋、手套,避免在河道边缘攀爬,防止坠落;接触化学试剂(如COD试剂)时,需佩戴护目镜,若试剂溅到皮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雷雨天气禁止操作,避免雷击风险。 设备保护:传感器探头不可碰撞、刮擦(如避免接触河道内石块),清洁时用软毛刷轻轻擦拭,不可用硬物刮除附着物;自动采样器管路不可弯折,避免堵塞;控制柜需保持关闭状态,防止雨水、灰尘进入。 数据准确性保障:每日开机后需用标准溶液校准传感器(如pH用缓冲溶液校准),确保测量基准准确;采样点位需固定,不可随意更换(避免数据不具可比性);若发现数据异常,需重复测量2-3次,排除偶然误差。 应急处理:若操作中出现设备故障(如传感器报错、采样器卡死),需立即停机,不可强行启动;若遇河道水质突发异常(如水体变色、有异味),需开启“应急监测模式”,提高测量与采样频率,并及时上报至监管部门。 五、结语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操作使用需遵循“准备充分、步骤规范、记录完整、注重安全”的原则,操作人员需熟悉各设备功能与界面,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数据偏差或设备损坏。实际使用中,需结合河道环境特点(如水流速度、污染物类型)调整操作细节,同时定期总结操作经验,优化参数设置,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监测价值,为河道水质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