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通过固定在立杆上的探头(如pH、溶解氧、浊度、氨氮探头)直接接触水体,实现水质参数实时监测,广泛应用于河道、湖泊、水库等岸边区域。探头作为核心检测部件,长期暴露在自然水体与户外环境中,易因多种因素损坏,导致监测数据失真或设备停机。明确损坏原因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法,是保障监测站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从四方面详细解析。 一、物理损伤 物理损伤是探头损坏的常见原因,多与立杆安装环境、水体流动特性相关: 1、可能原因 外力撞击:立杆部署于岸边或浅水区时,易受人为活动(如船只停靠、岸边施工)或自然因素(如漂浮物撞击、水流冲击)影响,导致探头与硬物碰撞,造成探头外壳破裂、镜片划伤,甚至内部检测元件移位;若立杆固定不牢固,遇强风、水流冲击时立杆晃动,探头会反复与立杆或周边物体摩擦,加速部件磨损。 安装操作不当:安装探头时若用力过猛,会导致探头接口变形、线缆断裂;探头插入水体的深度设置不合理,浅水区易因水位下降使探头暴露在空气中(受阳光暴晒、灰尘污染),深水区则可能因水流压力过大或底部泥沙摩擦损坏探头;采样管路与探头连接时若角度偏差,会导致水样冲击探头镜片,长期磨损镜片表面。 2、解决方法 加强防护与固定:在探头周围加装防护网或防撞套(如塑料材质的镂空保护罩),避免漂浮物直接撞击;重新加固立杆基础,确保立杆垂直稳定,减少晃动;若部署于船只通行区域,在立杆旁设置警示标识,提醒过往船只避让。 规范安装操作:安装时按说明书要求调整探头角度与插入深度,确保探头完全浸没在水体中且远离底部泥沙;连接线缆与管路时轻缓操作,避免拉扯、弯折;安装完成后测试探头是否能灵活随水位变化(如通过浮球装置让探头随水位升降),防止水位波动导致探头暴露或受压。 
二、化学腐蚀 水体中的化学物质与探头材质发生反应,或试剂残留堆积,会导致探头腐蚀损坏: 1、可能原因 水体腐蚀性物质影响:若监测区域水体含高浓度酸性物质(如工业废水排放的硫酸、盐酸)、碱性物质(如印染废水的氢氧化钠)或重金属离子(如铬、汞离子),会与探头外壳(如塑料、金属材质)、检测电极(如pH电极的玻璃膜)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外壳开裂、电极膜腐蚀穿孔,无法正常检测。 试剂残留与结垢:部分探头(如氨氮、总磷探头)需与检测试剂反应,若试剂残留未及时清洗,会在探头表面形成结晶或污垢,长期堆积会堵塞检测通道、腐蚀镜片;若水体硬度高(含大量钙、镁离子),会在探头表面形成水垢,覆盖检测区域,影响光信号或电信号传输,同时水垢下的金属部件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2、解决方法 适配水质选择探头:根据监测水体特性选择耐腐蚀探头,如高污染水体选用耐酸碱的特种塑料外壳探头,重金属污染区域选用表面镀膜的电极探头;若水体腐蚀性强,定期(如每1-2周)用中性清洗液冲洗探头,去除表面附着的腐蚀性物质,避免长期残留。 规范试剂使用与清洁:检测完成后按流程用纯水彻底冲洗探头,确保无试剂残留;针对高硬度水体,定期用弱酸性溶液(如稀释的柠檬酸)浸泡探头,去除水垢,浸泡后用纯水冲洗干净;若探头配备自动清洗功能,需定期检查清洗装置是否正常工作,确保清洁效果。 三、生物附着 自然水体中的微生物、藻类等生物附着在探头表面,会影响检测性能并加速损坏: 1、可能原因 微生物与藻类滋生:温暖季节或富营养化水体中,细菌、真菌易在探头表面形成生物膜,藻类(如蓝绿藻、硅藻)会附着在镜片或电极上,覆盖检测区域;生物膜会阻碍水样与探头检测元件接触,导致数据漂移,同时生物代谢产物(如有机酸)会腐蚀探头材质,长期积累会使探头外壳老化、电极灵敏度下降。 水生生物附着:若监测水体中有螺类、贝类、水草等水生生物,会附着在探头或立杆上,螺类、贝类会啃食探头表面,水草缠绕会导致探头受力变形,甚至拉断连接线缆;生物死亡后腐烂,其残留物会污染探头,加速部件损坏。 2、解决方法 定期清洁与防附着处理:每周手动用软毛刷蘸纯水轻轻刷洗探头表面,去除生物膜与藻类;若生物附着严重,可在探头表面涂抹环保型防生物附着涂层(如专用硅基涂层),减少微生物附着;夏季或富营养化水体中,缩短清洁间隔(如每3-5天清洁一次),避免生物大量滋生。 物理防生物措施:在探头周围安装小型超声波除藻装置,通过超声波振动抑制藻类生长;若水体中水生生物较多,在立杆上加装防护网,防止水草缠绕、螺贝类附着,同时定期清理防护网内的生物残骸,保持探头周围无遮挡。 四、操作维护不当 不规范的操作与缺失的维护,会加剧探头损耗,缩短使用寿命: 1、可能原因 维护操作粗暴:清洁探头时使用硬物(如钢丝球、刀片)刮擦表面,导致镜片划伤、电极膜破损;拆卸探头时未关闭设备电源,直接拉扯线缆,导致内部电路损坏;校准探头时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校准溶液(如过期、浓度错误),会腐蚀电极或检测元件,影响性能。 长期闲置与储存不当:监测站停用期间,探头未按要求储存(如pH探头未浸泡在保护液中,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电极脱水老化、镜片干裂;储存环境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会使探头内部元件受潮短路、外壳腐蚀。 2、解决方法 规范维护操作:清洁探头时使用软布、专用毛刷,避免硬物接触;拆卸前先关闭设备电源,按说明书步骤分离线缆与探头;校准时使用在有效期内的标准溶液,校准完成后用纯水冲洗探头,避免校准液残留;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探头维护流程,减少人为失误。 正确储存闲置探头:监测站停用前,将探头从立杆上拆下,用纯水清洗干净,按探头类型储存(如pH探头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浊度探头用防尘罩覆盖);储存环境保持干燥、通风,远离热源与腐蚀性物质;长期闲置后重新使用前,先检查探头状态,进行校准验证,确认无损坏后再安装。 五、结语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探头损坏多由物理冲击、化学腐蚀、生物附着、操作维护不当导致,解决需结合损坏原因针对性处理:日常需加强防护与定期清洁,规范安装与维护操作,同时根据水体特性选择适配探头。只有做好全周期保护,才能减少探头损坏频率,确保监测数据准确,为水质管理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