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长期部署于户外,受水体腐蚀、环境老化等影响,需定期更换核心部件或整体系统,同时需通过规范校准保障数据准确。更换与校准流程需兼顾设备安全、数据连续性与环境适配性,以下分两部分详细解析。 一、更换流程 系统更换需按“准备-拆卸-安装-调试”四步执行,避免更换过程中影响河道环境或数据中断: 1、更换前准备 先明确更换范围(如仅更换传感器、管路,或整体更换监测终端),根据河道监测场景准备适配设备(如户外型传感器需具备防水防尘功能,支架需耐腐蚀);提前采集待更换系统的历史数据并备份,避免数据丢失;准备拆卸工具(如扳手、防水胶带)与防护装备(防滑手套、护目镜),若河道水位较深或岸边湿滑,需搭建临时作业平台,确保操作人员安全。 同时需暂停原系统运行,关闭水样进水阀与电源,若系统连接远程监管平台,需提前告知平台运维方暂停数据接收,避免更换期间产生无效报警。 2、旧设备拆卸 拆卸需按“先断电后拆部件”顺序:先断开系统电源与数据传输线缆,标记线缆接口(如用标签注明“电源”“信号”),避免后续安装接反;再拆卸传感器(如溶解氧、pH传感器),若传感器长期浸泡在水体中,需轻缓取出,避免用力拉扯导致线缆断裂或传感器破损;拆卸管路时需先释放管内残留水样,用容器收集废水(不可直接排入河道),防止水样泄漏污染环境;最后拆卸固定支架,若支架生锈难以拆卸,可先用除锈剂处理,避免暴力拆卸损坏岸边设施。 拆卸后需清理旧设备残留杂质(如传感器表面的藻类、管路内的沉积物),分类整理可回收部件(如完好的线缆、支架)与废弃部件,废弃部件需按环保要求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3、新设备安装 安装需匹配河道监测需求:先固定支架,确保支架稳固(如锚定在岸边或河底,避免水流冲击导致移位),用水平仪校准支架水平,若安装传感器,需调整高度使传感器完全浸没在水体中(浸没深度需覆盖敏感区域,且避开河底沉积物与水面漂浮物);连接管路时需选用耐腐管材,接口处加装密封垫圈,确保无泄漏,同时预留检修空间,便于后续维护;安装传感器时需按标记连接线缆,确保接口牢固,线缆沿支架固定,避免随风摆动或浸泡在水体中加速老化。 若更换整体监测终端,需将终端固定在防雨防晒的箱体中,箱体底部做好防水措施(如垫高或加装防水挡板),防止雨水渗入损坏内部电路。 4、系统调试 安装后先进行通电测试:打开电源,检查新系统显示屏是否正常,无报错或乱码;启动水样循环,观察管路是否通畅(无堵塞、泄漏),传感器是否正常采集数据(如pH值显示在合理范围);连接远程监管平台,测试数据传输是否稳定,对比平台接收数据与本地显示数据是否一致;若系统具备自动校准功能,可执行零点校准(用空白水样校准),确保初始数据准确。 调试期间需连续监测1-2个周期,观察数据是否稳定(无频繁跳变),若数据异常(如溶解氧值持续为0),需排查传感器安装是否到位、线缆是否接触良好,直至数据正常。 二、校准流程 校准需定期执行(如每3-6个月一次),核心是修正设备偏差,确保数据可靠: 1、校准前准备 根据需校准的参数(如pH、COD、浊度)准备对应标准溶液(如pH缓冲液、标准COD溶液)与空白溶液(超纯水),确保标准溶液在有效期内、无浑浊;检查校准设备(如移液器、比色皿)是否清洁,无残留杂质;将系统切换至“校准模式”,若系统正在监测,需先暂停采样,用纯水冲洗管路与传感器,去除残留水样,避免干扰校准。 2、分步校准操作 按“零点校准-跨度校准”顺序执行: 零点校准:将空白溶液接入系统进样管路,启动校准程序,系统会检测空白溶液的信号值并设定为零点,校准过程中需确保溶液平稳流动,无气泡进入检测池(气泡会导致信号波动),若校准失败(如显示“零点异常”),需重新清洁检测池或更换空白溶液。 跨度校准: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将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接入系统,每接入一种浓度,等待系统检测稳定后记录数据,系统会自动对比检测值与标准值,修正检测参数;若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手动调整校准参数(按设备说明书步骤操作),直至偏差符合要求。 校准期间需记录校准时间、标准溶液浓度、校准前后的检测值,形成校准记录,便于后续追溯。 3、校准后验证 校准完成后需验证效果:采集河道实际水样,用校准后的系统与实验室方法分别检测(如检测COD、pH值),对比两者结果,若偏差在允许范围,说明校准有效;同时观察系统连续运行1-2小时的数据稳定性,无异常波动则可恢复正常监测;若验证发现数据仍偏差较大,需重新检查校准步骤(如标准溶液是否污染、传感器是否清洁),排除问题后再次校准。 三、结语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更换与校准是保障监测数据可靠的关键环节:更换需注重“安全拆卸、规范安装、全面调试”,适配河道户外环境;校准需遵循“精准操作、分步验证”,消除设备偏差。只有严格执行两流程,才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河道水质评估、污染防控提供准确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