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由在线监测设备(如溶解氧仪、COD检测仪、叶绿素仪)、采样系统、数据传输模块及供电设备等组成,长期在户外河道环境运行,易受水流冲击、生物附着、天气变化等影响。科学的日常维护是保障系统稳定、数据有效的关键,以下从全流程梳理维护要点。 一、日常巡检 每日需对监测系统进行基础巡检,重点关注设备外观与运行状态。首先检查监测站房(或户外防护箱)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漏水,箱内温湿度是否在适宜范围(通常5℃-40℃,湿度≤85%),若超出范围需调整通风或温控设备;其次查看采样管路是否弯折、堵塞,接口处有无水样泄漏,尤其在河道水位波动后,需确认采样探头是否仍处于预设深度(避免因水位下降导致探头暴露或水位上升淹没设备)。 巡检时需观察设备显示屏,确认各监测参数(如溶解氧、pH值)数据是否稳定,无频繁跳变或异常报警;检查数据传输指示灯,确保数据正常上传至云端平台,若出现传输中断,需排查通信模块(如4G天线、网线)是否松动或被遮挡。此外,需清理设备周边杂物(如树枝、垃圾),避免影响设备运行或采样准确性。 二、核心设备维护 1、传感器维护 各类水质传感器(如溶解氧传感器、pH传感器、叶绿素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核心,需每周进行清洁与校准。清洁时先将传感器从水体中取出,用纯水冲洗表面泥沙、藻类等附着物,再用软布轻轻擦拭探头(避免划伤敏感膜或光学镜片),若有顽固生物膜,可用稀释的中性清洗剂浸泡5-10分钟后冲洗干净。 校准需按设备说明书操作:溶解氧传感器可采用空气校准或标准溶液校准;pH传感器用标准缓冲液(如pH4.0、pH7.0)进行两点校准;叶绿素传感器需定期用标准校准液验证精度,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重新校准并保存参数。校准后需将传感器重新安装到位,确保探头完全浸没且无气泡附着。 2、采样与预处理系统维护 采样泵、过滤器、管路等预处理部件易因河道泥沙堵塞,需每两周进行维护。先关闭采样泵电源,拆下过滤器,取出滤芯(或滤膜),用纯水冲洗干净(若堵塞严重需更换新滤芯);检查采样泵叶轮是否有杂物缠绕,清理后测试泵的运行状态,确保水流稳定。 预处理模块中的试剂(如COD检测仪的消解试剂)需定期检查余量,不足时及时补充,补充前需确认试剂在有效期内,且无变质、沉淀;更换试剂后需冲洗试剂管路,避免新旧试剂混合影响检测结果。此外,需每月检查废液收集装置,及时清理废液,防止溢出污染环境或腐蚀设备。 三、数据与供电管理 1、数据管理维护 每日需登录云端监测平台,查看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连续性,若发现数据缺失或异常(如某时段数据为零),需追溯原因:若为设备故障,需及时维修;若为传输问题,需排查通信链路。每周需导出数据并备份,同时对比不同设备数据的合理性(如溶解氧与水温变化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发现矛盾数据需及时核实校准。 此外,需定期检查设备时钟是否准确,若出现偏差,需同步至标准时间,避免数据时间戳错误影响分析。 2、供电系统维护 河道监测系统多采用太阳能供电或市电+备用电源模式,需每月检查供电设备。太阳能供电系统需清洁光伏板表面灰尘、鸟粪,确保光照吸收效率;检查蓄电池电压,若低于额定值,需排查充电模块或更换蓄电池。 市电供电系统需检查电源线是否老化、接头是否松动,避免短路或断电;备用电源(如UPS)需定期放电测试,确保在市电中断时能正常供电,保障设备不关机、数据不丢失。雷雨季节前需检查防雷装置(如避雷针、浪涌保护器)是否完好,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防止雷击损坏设备。 四、应急处理 遇到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寒潮),需提前做好防护:暴雨前检查监测站房排水是否通畅,升高易淹设备(如采样泵)位置;台风前加固设备防护箱与太阳能支架,防止设备被吹倒;寒潮来临前为管道加装保温层,避免管路结冰破裂。 若设备出现紧急报警(如传感器故障、试剂泄漏),需立即前往现场处理:先切断故障设备电源,防止故障扩大;试剂泄漏时需用吸附材料清理,并用纯水冲洗污染区域;故障排除后,需重新校准设备并验证数据,确认正常后恢复运行。 五、结语 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需遵循“预防为主、及时处理”的原则,通过定期巡检、设备维护、数据核查,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维护过程中需做好记录(如维护日期、内容、设备状态),形成完整的运维档案,便于后续追溯与优化。只有规范开展维护工作,才能让监测系统持续提供准确、连续的水质数据,为河道治理、生态保护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