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网(如给水管网、排水管网、再生水管网)是城市水循环的核心载体,其水质直接关系居民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效率及生态环境。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埋地式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及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对管网水质的动态监测与管控,因管网环境封闭、潮湿、空间狭窄,系统功能设计与维护需具备针对性,以下详细解析。 一、核心功能 1、多参数实时监测,覆盖管网水质关键指标 系统需针对不同管网类型,精准监测核心水质指标,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给水管网:重点监测余氯(保障消毒效果,防止细菌滋生)、pH值(避免管网腐蚀或结垢)、浊度(反映水质浑浊度,判断是否存在管道泄漏或二次污染),部分关键节点(如水厂出水口、小区入户管)可增加水温、溶解氧监测,全面评估饮用水安全; 排水管网:聚焦COD、氨氮、总磷(反映污染物浓度,判断是否存在工业废水偷排)、液位(监测管网负荷,防止溢流),雨季需额外监测SS(悬浮物),评估初期雨水对管网水质的影响; 再生水管网:监测电导率(反映水中离子含量,判断再生水纯度)、余氯(保障再生水使用安全)、浊度,确保再生水在绿化灌溉、工业冷却等场景的合规使用。 监测频率可根据管网运行状态灵活调整,常规时段每小时1次,水质异常或管网检修后提升至每15-30分钟1次,确保及时捕捉水质波动。 2、数据智能传输与异常预警,实现风险快速响应 地下管网信号传输易受土壤屏蔽、管线干扰,系统需突破传输限制并具备高效预警能力: 稳定数据传输:采用“有线+无线”双模传输,管网沿线有市政通信管网时,通过有线光缆实现高速传输;无有线条件区域,采用低功耗广域网(如LoRa、NB-IoT),穿透土壤能力强,确保数据稳定上传至管理平台,同时本地配备存储模块,防止信号中断导致数据丢失; 智能异常预警:平台预设各指标的正常阈值(如给水管网余氯下限、排水管网COD上限),当监测值超出阈值或短时间内剧烈波动(如余氯骤降提示管道泄漏),系统自动触发预警,通过短信、平台弹窗通知运维人员,并标注异常点位(结合管网GIS地图定位),助力快速溯源(如排查周边是否有污染源接入、管道是否破损)。 3、管网状态联动分析,辅助运维决策 系统需整合水质数据与管网运行数据,提供多维度分析功能: 水质趋势分析:平台自动生成日、周、月水质变化曲线,识别水质周期性规律(如给水管网余氯在用水高峰时段的下降趋势),为管网调度(如调整水厂消毒剂投加量)提供依据; 管网健康评估:结合水质数据(如浊度升高、pH异常)与管道使用年限、材质信息,评估管道腐蚀、结垢风险,例如某区域给水管网长期pH偏低且浊度升高,提示管道可能存在腐蚀,需优先安排检修; 污染溯源辅助:排水管网监测数据可与沿线排污口信息联动,当COD、氨氮异常升高时,平台自动筛选异常点位上游的排污口,缩小排查范围,提高偷排溯源效率。 二、维护措施 1、传感器与采集终端维护,保障监测精度 地下环境潮湿、易积垢,需重点做好传感器与终端的清洁、校准与防护: 定期清洁:每1-2个月对传感器探头进行清洁,给水管网传感器用纯水冲洗去除表面结垢(如钙镁沉淀),排水管网传感器需用软毛刷清理附着的悬浮物、油污,避免污染物堵塞探头或影响检测精度;采集终端外壳需定期擦拭,清除表面灰尘、水渍,防止外壳腐蚀导致内部元件损坏; 周期校准:每3-6个月对传感器进行校准,给水管网余氯、pH传感器用标准溶液现场校准,排水管网COD、氨氮传感器可拆回实验室校准,确保监测值偏差在允许范围;校准后需用实际管网水样验证,若偏差过大,需检查传感器是否老化(如探头敏感膜磨损),及时更换配件; 防护加固:传感器与采集终端需采用防水、防腐蚀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线缆接口用防水密封胶密封,防止地下水渗入;埋地安装时,传感器周围需用砂石回填固定,避免管道沉降导致传感器受压损坏。 2、传输与供电系统维护,确保运行稳定 地下管网传输与供电易受环境影响,需针对性维护: 传输链路检查:每月通过平台检查数据传输状态,若出现数据断传、延迟,先排查无线信号强度(如是否因周边施工遮挡信号),必要时调整无线基站位置或增加信号中继器;有线传输需定期检查光缆接头是否松动、破损,发现问题及时熔接修复; 供电系统维护:系统优先采用市政供电,搭配蓄电池备用(应对停电),每季度检查蓄电池电量、充电状态,确保停电时可连续供电48小时以上;无市政供电区域采用太阳能供电(需在地面设置太阳能板,通过线缆连接地下终端),每月清洁太阳能板表面灰尘、落叶,保证发电效率,冬季需清除积雪,防止遮挡光照。 3、平台与数据维护,保障功能正常 管理平台是系统运行的核心,需做好软件与数据维护: 平台功能维护:每季度对平台进行软件更新,修复漏洞并优化功能(如提升预警响应速度、增加数据分析维度);定期测试平台与传感器、终端的通信稳定性,确保指令下发(如调整监测频率)与数据上传顺畅; 数据管理维护:每日备份监测数据(本地+云端双重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每年对历史数据进行清理归档,删除无效数据(如传感器故障时的异常值),保留完整的水质变化记录,为管网长期运维、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三、结语 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功能设计需围绕“精准监测、稳定传输、智能预警”,贴合地下封闭环境的特殊性;维护则需聚焦“传感器精度保障、传输供电稳定、平台数据安全”,通过定期清洁、校准与检查,确保系统长期可靠运行。只有功能与维护相辅相成,才能充分发挥系统价值,为地下管网水质管控、城市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