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质自动监测站作为全天候监测水环境的核心设施,通过连续采集、分析水样为环境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日常巡检是保障其稳定运行、数据可靠的关键,需覆盖多维度隐患排查,避免设备故障或环境干扰导致监测中断、数据偏差,具体需关注以下方面: 一、站房与周边环境 站房是设备运行的基础保障,需优先确认环境安全与稳定: 外观与安防:检查站房墙体、门窗是否完好,有无渗水、裂缝,门锁、防盗装置是否正常,防止雨水侵入或无关人员擅自进入;查看周边排水系统是否通畅,避免暴雨时积水倒灌,损坏电路或设备。 温湿度与通风:观察站房内温湿度情况,确保环境温度、湿度处于设备适宜范围,若超出标准,及时调整空调、除湿机等设备;检查通风系统(排风扇、新风装置)是否正常运转,避免高湿导致电路受潮短路,或试剂挥发气体积聚影响人员健康与设备性能。 清洁与秩序:保持站房内整洁,无杂物堆积,尤其设备周边禁止放置易燃、腐蚀性物品;确认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栓)在有效期内,摆放位置便于取用,保障消防安全。 
二、核心设备状态 设备是监测站的“中枢”,需按“采样系统→检测模块→数据传输系统”顺序逐一排查: 采样系统:查看采样管路有无破损、泄漏,接口密封是否良好,老化或渗漏处及时更换密封件或管路;检查过滤器(滤膜、滤网)是否堵塞,可通过观察采样流量判断,堵塞时更换滤材,避免杂质进入检测模块造成污染;倾听采样泵运行声音,若有异常噪音、震动过大或流量不稳定,检查泵体磨损情况,必要时停机维护。 检测模块:观察传感器(pH、溶解氧、COD等)探头表面是否清洁,有无生物附着、水垢或破损,污染时用纯水或专用清洁液轻轻擦拭,破损则及时更换;检查检测池、反应罐等容器有无残留污渍、沉淀,定期用纯水冲洗,避免残留试剂影响后续检测;查看设备指示灯、显示屏,确认无故障报警(如“试剂不足”“温度异常”),出现报警需记录信息并初步排查原因。 数据传输系统:确认数据采集仪实时数据正常刷新,历史数据完整存储,无丢失、乱码;检查通讯模块(4G、以太网接口)指示灯,确保信号稳定,若数据中断,排查通讯线路是否松动,或联系运营商确认网络状态。 三、试剂与耗材 试剂与耗材直接影响检测精度,需重点关注有效性与储备: 试剂状态:检查检测用试剂(显色剂、缓冲液、标准溶液)是否在有效期内,观察外观有无浑浊、变色、沉淀等异常,变质试剂立即更换;确认试剂储存容器密封良好,避免挥发或污染,腐蚀性试剂需单独存放,防止泄漏损坏设备。 耗材储备:查看常用耗材(滤膜、采样管、试剂瓶)储备是否充足,分类存放且标签清晰;检查易损部件(传感器密封圈、泵管)磨损情况,老化部件及时更换,避免因耗材短缺或损坏导致监测中断。 四、安全与应急防护 安全是巡检底线,需兼顾设备安全与人员防护: 电路与接地:检查电源线、数据线有无破损、老化,插头插座连接牢固,避免短路或漏电;确认设备接地可靠,触摸接地端子无麻感,防止漏电引发安全事故。 应急措施:测试应急电源(UPS)是否正常工作,确保断电时能自动切换,保障核心设备临时供电、数据不丢失;确认应急预案与操作手册放置在显眼位置,工作人员熟悉紧急停机、试剂泄漏处理流程,若发生试剂泄漏,立即用吸附棉覆盖清理,必要时疏散人员。 五、巡检记录与问题处理 每次巡检均需完整记录时间、设备运行状态、异常情况及处置措施,同步建立电子化台账,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如遇核心检测模块故障、数据传输中断等无法现场修复的问题,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关停设备,向运维负责人提交书面报告,并协调专业技术团队抢修。同时,迅速启动人工加密采样方案,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六、总结 水质自动监测站日常巡检需“全面覆盖、重点突出”,从环境到设备、从试剂到安全形成闭环。通过定期规范巡检,既能及时排除隐患、延长设备寿命,又能保障监测数据准确连续,为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