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COD传感器作为水质化学需氧量监测的核心设备,其测量精度直接影响水质评价与污染管控决策。长期使用后,传感器易受水样杂质附着、试剂消耗、环境因素变化等影响,导致检测偏差,需通过规范的验证校准流程恢复其精准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验证校准前准备工作 首先需明确校准依据与物资准备。依据传感器说明书及相关国家标准,确定校准所需的 COD 标准溶液浓度范围(需覆盖传感器常用测量量程),标准溶液需具备溯源性,且在有效期内、储存条件合规,无浑浊、沉淀等变质现象;同时准备无 COD 纯水(用于空白校正)、专用清洁工具(如无绒软布、专用清洗剂)、校准记录表格及传感器配套的校准软件(若有)。其次检查传感器状态,断开传感器与监测系统的连接,清洁传感器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的油污、生物膜或杂质,避免污染物影响校准精度;若传感器配备流通池,需用无 COD 纯水反复冲洗流通池,确保无残留样品或试剂。此外,确认校准环境温度、湿度符合传感器要求,避免高温、高湿或电磁干扰影响校准过程,同时确保校准所用设备(如移液器、容量瓶)已完成计量检定且在有效期内。 二、核心校准操作流程 校准需按空白校正与标准校准两步依次开展。第一步为空白校正,将传感器探头浸入无 COD 纯水中,若为流通式传感器则通入无 COD 纯水,待传感器读数稳定后,通过校准软件或传感器操作界面执行 “空白校正” 指令,系统自动记录空白值并完成基线设定,校正过程中需确保纯水无扰动、无气泡附着在探头表面,若空白值超出正常范围,需重新检查纯水纯度或传感器清洁度。第二步为标准校准,选取至少 3 个不同浓度的 COD 标准溶液(含低、中、高浓度),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将传感器探头浸入标准溶液中(或通入流通池),每更换一种浓度需用下一浓度标准溶液润洗探头或流通池 2-3 次,避免交叉污染;待每种浓度下传感器读数稳定后,记录测量值与标准溶液标称值,通过校准软件输入对应标准值,系统自动生成校准曲线,完成参数修正。若传感器无自动校准功能,需手动计算测量误差,调整传感器灵敏度或修正系数,确保各浓度点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符合允许范围。 三、校准后验证与数据处理 校准完成后需通过多维度验证确认效果。首先进行重复性验证,选取中间浓度的 COD 标准溶液,对传感器进行 3-5 次平行测量,计算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若偏差超出说明书规定范围,需重新检查校准步骤或标准溶液浓度,必要时重复校准。其次进行实际样品比对验证,选取已知 COD 浓度的实际水样(或质控样品),用校准后的传感器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与水样标称值(或质控标准值),若偏差在允许误差内,说明校准有效;若偏差过大,需排查是否存在水样干扰因素(如悬浮颗粒物、还原性物质),或重新评估校准流程的规范性。最后整理校准数据,详细记录校准日期、环境参数、标准溶液信息、校准前后的测量值、校准曲线参数等,形成完整校准记录,便于后续溯源与性能分析。 四、操作注意事项 校准过程中需注重细节把控与安全规范。不同批次的 COD 标准溶液不可混合使用,避免浓度偏差;校准后需及时清洁传感器探头与流通池,并用无 COD 纯水冲洗干净,防止标准溶液残留影响后续检测。若传感器需与试剂配合使用(如消解试剂),需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且按规定比例添加,试剂变质或剂量偏差会直接导致校准失效。此外,校准周期需严格遵循传感器说明书要求,一般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若传感器长期用于高污染水样监测或出现测量数据异常,需缩短校准间隔;操作时需佩戴防护手套,若标准溶液或试剂具有腐蚀性,还需佩戴护目镜,避免接触皮肤或吸入挥发气体,确保操作安全。 通过上述验证校准方法,可有效保障数字COD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使其长期保持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为水质 COD 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助力水环境质量评估与污染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