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悬浮物传感器通过光学或超声波原理检测水体中悬浮颗粒浓度,其测量精度极易受探头表面污染影响。日常清洁作为维护核心手段,需围绕污染类型、清洁时机与操作规范构建体系,从源头减少误差,确保数据可靠。 一、明确清洁周期与触发条件 清洁频率需结合应用场景动态调整。在常规水质监测场景中,建议每 1-2 周开展一次预防性清洁;若监测水体含高浓度泥沙、藻类或有机物(如污水处理厂、富营养化湖泊),需缩短至每 3-5 天一次,避免污染物持续附着形成顽固污渍。同时设定清洁触发阈值:当传感器测量数据出现连续 3 次以上无理由漂移(偏差超 ±5%)、响应速度明显变慢(较初始状态延迟 5 秒以上),或通过设备自带的污染监测功能(如光学探头透光率下降)发现异常时,需立即停机清洁,防止污染进一步加剧。 二、选配合适的清洁工具与试剂 工具选择以 “无损伤、高效除污” 为原则。优先使用软质工具,如超细纤维布、专用清洁海绵或软毛刷(刷毛直径不小于 0.1mm),避免硬质工具(如金属刷、砂纸)划伤传感器探头表面的光学镜片或超声波振膜;针对油污、生物黏附等顽固污染,可搭配中性清洁试剂(如 pH 值 6-8 的专用传感器清洁剂、稀释至 5% 浓度的医用酒精),严禁使用强酸、强碱或含研磨成分的清洁剂,防止腐蚀探头材质或破坏表面涂层。清洁前需确认试剂与传感器材质兼容,可先在探头非检测区域进行小范围测试。 三、规范清洁操作流程 清洁需遵循 “先除浮污、再除顽固污、最后冲洗” 的步骤。第一步,用去离子水或清洁的待测水体轻柔冲洗探头表面,去除泥沙、浮游生物等易脱落的浮污;第二步,若仍有残留污渍,用蘸取少量清洁试剂的软布或软毛刷,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擦拭探头检测区域,力度控制在 500g 以内(约相当于轻按键盘的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探头变形;第三步,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探头表面,确保清洁试剂无残留,尤其注意探头边缘、密封圈等易藏污的缝隙部位,可使用注射器抽取去离子水定向冲洗;最后,用洁净的超细纤维布吸干探头表面水分,避免水渍残留影响测量精度。 四、清洁后性能验证 清洁完成后需通过双重验证确认效果。首先进行外观检查,目视确认探头表面无污渍、划痕或损伤,光学探头透光均匀无斑点;其次开展精度校准,将传感器置于已知浓度的标准悬浮物溶液中,对比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若偏差在 ±2% 以内,说明清洁有效,可恢复正常监测;若偏差仍超标,需重新检查清洁步骤,确认是否存在未清理干净的隐蔽污染,或排查传感器内部是否因长期污染出现故障,必要时联系厂家进行专业检测。 通过标准化的日常清洁,可有效清除传感器探头表面的各类污染物,减少因污染导致的测量误差,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同时需记录每次清洁的时间、污染类型、所用试剂及清洁后的验证结果,形成清洁档案,为后续优化清洁方案提供数据支撑,确保清洁工作持续适配实际监测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