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环境监测领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凭借实时、连续、自动化的监测优势,成为掌握水体质量动态、预警污染事件的关键设施。它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实现对水质指标的自动采样、分析、数据传输与处理。深入了解其操作使用原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监测站的效能,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一、自动采样系统 1、采样方式与流程: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自动采样系统负责从目标水体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常见的采样方式有瞬时采样和连续采样。瞬时采样是在某一时刻采集水样,适用于水体水质相对稳定的情况;连续采样则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采集水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水质随时间的变化。采样流程一般为:监测站控制系统下达采样指令后,采样泵启动,通过采样管路从水体中抽取水样,水样经过过滤装置,去除泥沙、悬浮物等较大颗粒杂质,进入水样储存容器,等待后续分析 。 2、采样参数控制:为确保采集到的水样具有代表性,采样系统需对多个参数进行精确控制。采样深度可根据监测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在湖泊监测中,可分别采集表层、中层和底层水样;采样流量通过流量控制器调节,保证水样采集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系统还会根据水位变化自动调整采样位置,避免因水位涨落导致采样点脱离水体或采集到不合适的水样。 二、分析仪器系统 1、水质指标检测原理: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多种分析仪器,用于检测不同的水质指标。以常见的 pH 值、电导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指标为例:pH 值检测通常采用玻璃电极法,利用玻璃电极对氢离子的选择性响应,产生与溶液 pH 值相关的电位差,通过测量电位差计算 pH 值;电导率检测利用溶液中离子导电的特性,通过电极测量溶液的电阻,进而换算出电导率;溶解氧检测多采用电化学法或荧光法,电化学法基于金属电极与溶解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电流大小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荧光法则利用荧光物质与溶解氧结合后荧光强度的变化来测定溶解氧含量;COD 检测常用重铬酸钾法或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通过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测量消耗的氧化剂或生成的产物,计算出 COD 值;氨氮检测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等,利用氨氮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通过测量吸光度确定氨氮浓度。 2、仪器自动化运行:这些分析仪器在监测站控制系统的统一调度下自动运行。仪器接收到水样后,按照预设程序自动添加试剂、进行反应、测量数据,并将检测结果传输给控制系统。为保证测量准确性,仪器会定期进行校准,使用标准溶液验证测量结果,若出现偏差,自动进行校准调整。同时,仪器还具备自动清洗功能,每次检测完成后,对反应容器、管路等进行清洗,防止残留水样和试剂影响后续检测。 三、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 1、数据传输:水质自动监测站采集到的大量水质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发送至监控中心。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有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如光纤、以太网等,具有传输稳定、速度快、数据量大的优点,适用于距离较近且具备铺设条件的监测站;无线传输包括 GPRS、4G、5G、卫星通信等,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或无法铺设有线线路的监测站。监测站将分析仪器检测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后,通过传输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服务器,实现数据的远程实时传输。 2、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控中心接收到数据后,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解析、存储和分析。系统首先对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剔除异常数据,如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或不符合逻辑的数据;然后将有效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后续查询和统计。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水质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生成各类图表和报告,直观展示水质变化情况。例如,绘制不同时间段的水质指标变化曲线,分析水质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对比不同监测站点的数据,评估区域内水质差异。此外,系统还可设置报警阈值,当某项水质指标超过设定的阈值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四、控制系统与远程管理 1、自动化控制: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控制系统是整个监测站的 “大脑”,负责协调各系统的运行。它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或工业计算机等设备,按照预设的程序和规则,控制采样系统、分析仪器系统的运行,实现采样、分析、数据传输等流程的自动化。例如,控制系统可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定时启动采样系统采集水样,并控制分析仪器对水样进行检测;同时,实时监控仪器的运行状态,若发现仪器故障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停止运行、报警提示等。 2、远程管理与维护: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工作人员可通过监控中心对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远程管理功能包括远程设置监测参数、启动或停止采样和分析任务、查看仪器运行状态等。当仪器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可通过远程诊断功能,分析故障原因,并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维修,或远程发送指令进行故障修复。此外,还可远程升级监测站的软件系统,更新仪器的操作程序和算法,提升监测站的性能和功能。 五、结语 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自动采样系统、分析仪器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水质的自动、连续、实时监测。其操作使用原理融合了机械、电子、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为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技术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