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前哨站”,承担着实时收集水质数据、传输海洋环境信息的重任。然而,由于长期处于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其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故障,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深入了解这些常见故障及其成因,对于及时排查和解决问题、保障监测站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感器故障 1、性能下降与数据偏差: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配备的溶解氧、pH值、盐度、浊度等多种传感器,是获取水质参数的核心部件。但在实际使用中,传感器性能下降导致数据偏差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溶解氧传感器在长期使用后,其膜组件可能会被海洋生物附着或污染物堵塞,阻碍氧气的扩散,使传感器无法准确感知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进而导致测量值出现偏差。pH传感器的玻璃电极也容易受到海水腐蚀性物质的侵蚀,影响电极的电位响应,造成pH值测量不准确。这些问题不仅会干扰对水质状况的准确判断,还可能误导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决策。 2、传感器损坏:海洋恶劣的环境条件,如强风浪、高盐雾、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容易造成传感器物理损坏。在强台风过境时,浮标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力,传感器可能因剧烈晃动、碰撞而出现机械损伤,如连接线断裂、外壳破裂等。此外,海水中的高盐成分会加速金属部件的腐蚀,导致传感器内部电路短路、元件失效。一旦传感器损坏,监测站将无法获取相应的水质数据,严重影响监测工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供电系统故障 1、太阳能供电不足:大多数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采用太阳能与蓄电池结合的供电方式。然而,太阳能供电受天气和光照条件影响较大。在连续阴雨天气或高纬度地区光照时间较短的季节,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会显著降低,无法满足监测站设备的用电需求。同时,太阳能电池板表面容易被海鸟粪便、藻类等覆盖,降低光电转换效率。若未能及时清理,长期积累会导致供电不足,使监测站部分设备因电力短缺而停止工作,影响数据采集和传输。 2、蓄电池故障:蓄电池作为储能设备,在太阳能供电不足时为监测站提供电力支持。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有限,且容易受到海洋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高温环境会加速蓄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缩短其使用寿命;而低温环境则会降低蓄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导致容量下降。此外,频繁的充放电循环也会使蓄电池极板硫化、电解液干涸,最终造成蓄电池无法正常充放电,导致监测站断电停机,中断数据监测。 
三、通信系统故障 1、信号传输中断: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通常采用卫星通信、4G/5G通信或无线自组网等方式传输数据。在实际运行中,信号传输中断问题时有发生。卫星通信受天气影响较大,当遇到暴雨、沙尘等恶劣天气时,信号容易受到遮挡和干扰,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甚至中断。而在偏远海域或信号覆盖薄弱区域,4G/5G通信信号强度不足,同样会造成数据传输失败。此外,通信天线若因风浪损坏、角度偏移或被海洋生物缠绕,也会严重影响信号的接收和发射。 2、通信模块故障:通信模块是实现数据传输的关键设备,其内部电子元件在海洋高盐雾、高湿度的环境中容易出现故障。例如,通信模块的电路板可能因盐雾腐蚀而短路,导致模块无法正常工作;通信协议设置错误、软件程序漏洞等问题,也会造成数据传输异常。一旦通信模块故障,监测站采集的数据将无法及时传输到岸基监控中心,使得监测数据失去时效性,无法为海洋环境监测和管理提供实时支持。 四、机械结构故障 1、锚泊系统失效:锚泊系统是固定海洋浮标的重要设施,确保浮标在预定位置稳定工作。但在长期的海浪冲击和海流作用下,锚链、锚固件等部件容易出现磨损、断裂。例如,锚链与浮标连接部位的卸扣可能因疲劳磨损而强度下降,在强海流冲击下发生断裂,导致浮标漂移。此外,海底地形变化、锚点移位等因素也会影响锚泊系统的稳定性,使浮标偏离监测位置,无法准确获取目标海域的水质数据。 2、浮标体损坏:海洋浮标长期暴露在海洋环境中,承受着海浪拍打、紫外线照射、海水腐蚀等多重作用,浮标体容易出现老化、破损。浮标体外壳若出现裂缝,海水会渗入内部,损坏电子设备和传感器。同时,海洋生物的附着生长会增加浮标体的重量和阻力,影响浮标的正常漂浮姿态,甚至可能导致浮标倾斜、下沉,威胁监测站的安全运行。 五、结语 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在操作使用过程中面临着传感器、供电、通信和机械结构等多方面的常见故障。这些故障不仅影响监测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采集,还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挑战。只有充分了解各类故障的表现和成因,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和检修方案,才能提高监测站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海洋水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