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ORP传感器的电极性能直接决定测量精度,而电极污染是导致数据漂移、响应迟缓的主要原因。为确保传感器在复杂水体中稳定工作,需从使用、维护、存储等全流程采取防护措施,具体如下: 安装传感器前,需根据水体特性选择适配的电极类型:在含油污水中应选用聚四氟乙烯材质的防油电极;针对高浊度水体,需搭配带自动清洗功能的电极护套,通过毛刷或高压水流实时清除附着的悬浮物。电极安装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域和沉积物富集带,建议设在水流速度 0.3-0.5m/s 的动态水体中,减少颗粒物沉降。对于工业废水等强污染环境,可在传感器外围加装多孔防护套管,既保证水体流通,又阻挡大颗粒杂质直接接触电极。 日常监测中,应每日用软毛刷蘸取去离子水轻轻刷洗电极表面,清除生物膜和有机附着物;每周用 5% 稀硝酸溶液浸泡电极 5 分钟,去除金属离子污染,浸泡后必须用去离子水冲洗 3 次以上,避免酸液残留。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时,需立即检查电极状态,若发现表面有结晶或油污,可用专用电极清洁剂(如中性洗涤剂)擦拭,严禁使用金属工具刮擦电极敏感膜。对于连续在线监测的传感器,建议每 24 小时启动一次自动清洗程序,通过定时喷淋或超声波震荡预防污染物累积。 短期停用(1 周内)时,需将电极浸泡在 3mol/L 氯化钾溶液中,液面以覆盖电极头部 2cm 为宜,避免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电解液干涸和杂质附着;长期存放(超过 1 个月)前,需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电极,吸干表面水分后套上装有饱和氯化钾凝胶的保护帽,防止灰尘和湿气侵入。存储环境需保持干燥洁净,温度控制在 10-30℃,远离腐蚀性气体和有机溶剂,避免与其他化学试剂混放。定期检查保护液状态,若发现溶液浑浊或有沉淀,应及时更换,防止污染物反向渗透污染电极。 当电极接触含硫化物的水体后,表面可能形成黑色硫化物沉淀,此时可用 10% 硫代硫酸钠溶液浸泡 10 分钟,再用去离子水冲洗;针对藻类爆发的水体,需增加清洗频次,并用次氯酸钠稀释液(有效氯含量 0.5%)浸泡 3 分钟,杀灭附着的藻类孢子。在印染废水等含色素的水体中使用后,可用活性炭吸附剂轻轻擦拭电极,去除色素沉积。处理高浓度重金属废水后,必须进行深度清洁,先用稀盐酸(1:10)浸泡 5 分钟,再用 EDTA 溶液螯合残留金属离子,确保电极表面恢复惰性状态。 采用流通式测量池代替浸入式安装,通过控制水样流速(100-200ml/min)形成稳定的液流层,减少污染物附着;在采样管路中加装精密过滤器(孔径 5μm),预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部分高端传感器可集成污染监测模块,通过光学传感器实时检测电极表面清洁度,当污染度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并启动清洗程序。此外,合理规划校准周期,每次校准时同步进行彻底清洁,将校准与维护结合,形成 “监测 - 清洁 - 校准” 的闭环管理。 通过上述措施,可使数字ORP传感器的电极污染率降低 70% 以上,确保在 - 1000mV 至 + 1000mV 的测量范围内误差控制在 ±5mV 以内。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水体污染类型建立个性化防护方案,定期评估污染程度并调整维护策略,最大限度延长电极使用寿命并保障数据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