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氨氮传感器作为水质监测中的关键设备,其测量精度直接影响氨氮浓度数据的可靠性。定期校准是保障传感器性能的核心环节,需遵循标准化流程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要检查设备状态,确认传感器电缆连接牢固、无破损,探头保护罩清洁无划痕,若发现膜片有气泡或污渍,需用软布蘸取去离子水轻轻擦拭。校准环境应保持恒温(20-25℃),避免阳光直射和气流扰动,同时准备好标准溶液(通常为 0mg/L、1mg/L、10mg/L 三个浓度梯度),并提前 30 分钟将溶液置于室温下,确保温度与传感器工作环境一致。此外,需准备专用校准杯、移液管、无绒布等工具,且所有容器需用去离子水冲洗 3 次以上,避免交叉污染。 然后将传感器小心放入 0mg/L 的标准溶液中,确保探头完全浸没且液面高于传感器敏感区域 2cm 以上,避免触碰杯壁。开启校准模式后,等待仪器自动稳定(通常需 5-10 分钟),期间观察显示屏数值变化,当连续 3 分钟读数波动小于 ±0.02mg/L 时,按下 “零点校准” 键,仪器会自动记录当前值作为零点基准。若校准失败(如数值漂移过大),需重新检查溶液浓度是否准确,必要时更换新的标准溶液重试。 完成零点校准后,先用去离子水冲洗传感器 3 次,再放入 1mg/L 的标准溶液中,重复稳定等待过程,待读数稳定后执行 “一点校准”;随后按照同样流程在 10mg/L 的标准溶液中完成 “两点校准”,仪器会自动计算并存储校准曲线。对于高精度监测场景,可增加 50mg/L 浓度点进行三点校准,提升高浓度区间的测量准确性。校准过程中需注意,每次更换溶液时需彻底冲洗传感器,避免残留溶液影响校准精度。 校准完成后,将传感器放入已知浓度的验证溶液(如 5mg/L)中,若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超过 ±5%,需重新检查校准步骤,重点排查标准溶液是否过期、温度是否稳定等因素。确认无误后可进行二次校准,必要时更换传感器膜片或电解液。校准合格后,需在设备台账中记录校准日期、标准溶液浓度、校准前后的误差值等信息,形成完整的校准档案。 校准结束后,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传感器,并用无绒布吸干表面水分,避免残留溶液结晶堵塞膜片。标准溶液需密封后避光保存,且单次使用后剩余溶液不可倒回原瓶,防止污染整瓶试剂。对于长期停用的传感器,校准后需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而非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此外,校准周期需根据使用频率确定,一般建议每周进行一次零点校准,每月进行一次全量程校准,在高污染水体中使用时应缩短至每 3 天一次零点校准。 规范的校准流程能确保数字氨氮传感器在 0-100mg/L 的测量范围内保持高精度,为水环境监测、污水处理等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实际操作中,需结合仪器说明书和现场环境特点,灵活调整校准细节,最大限度发挥传感器的性能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