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蓝绿藻传感器在自来水厂进水口的部署需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核心,通过精准监测进水口蓝绿藻浓度,为水厂预处理工艺调整提供依据。部署需兼顾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与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从位置选择、安装方式、防护措施到数据应用形成完整体系,确保能提前预警蓝绿藻爆发风险。 
一、安装位置 传感器应部署在进水口上游 100-300 米处的水流稳定区,该区域需避开河道弯道、浅滩及水生植物密集区,确保监测水体能均匀流入取水口。水流速度需控制在 0.3-0.8m/s,既避免流速过慢导致藻类局部沉积,又防止流速过快冲击传感器。水深需保持在 2-5 米,检测面位于水下 1-1.5 米(表层以下),减少水面光照、漂浮物对检测的干扰。若进水口周边有支流汇入,需在支流汇合点下游 50 米处增设传感器,监测支流带入的蓝绿藻,形成多点协同监测。 二、安装方式 采用固定式安装,传感器通过不锈钢支架固定在河床或岸基,支架底部深入河床至少 0.5 米,确保在水流冲击下无晃动(倾斜角≤5°)。检测面需与水流方向垂直,避免水流裹挟的颗粒物直接撞击传感器表面。若进水口水位波动较大(日变化超过 1 米),需配备可调节高度的支架,通过液位传感器联动调整检测深度,始终保持检测面处于设定水深。安装点需预留 1.5 米 ×1.5 米的维护操作空间,周边无遮挡物,便于校准、清洁等作业。 三、防护措施 传感器检测面需配备自动清洁装置,采用毛刷与低压水流组合清洁模式,每 2 小时清洁 1 次(藻类高发期缩短至 1 小时),避免藻类附着影响检测光程。检测腔体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内壁光滑且具备防生物附着涂层,减少藻类滋生。针对进水口可能存在的泥沙、杂物,需在传感器上游 3 米处设置防护网(孔径 5mm),拦截大颗粒杂质,防护网需便于拆卸清洁(每周至少 1 次)。电路与接口部分需达到 IP68 防水等级,线缆穿管敷设至控制箱,接口处做密封处理,防止进水短路。 四、校准与维护机制 日常校准采用两点校准法:每周用无藻去离子水进行零点校准,每月用蓝绿藻标准液(浓度 500cells/mL)进行跨度校准,校准后示值误差需≤±5%。每季度拆解传感器检查检测光路,清洁光学部件表面,更换老化的清洁毛刷。若进水口水质突然恶化(如浊度骤升),需在恢复后重新校准,确保检测精度。维护记录需包含校准数据、清洁频次及故障处理情况,作为数据有效性评估的依据。 五、数据传输与应用 传感器数据通过有线方式传输至水厂中控系统(传输延迟≤10 秒),设定三级预警阈值:当浓度达到一级阈值(如 500cells/mL)时,系统提示密切关注;达到二级阈值(如 1000cells/mL)时,触发预处理工艺调整提醒;达到三级阈值(如 2000cells/mL)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数据需与水厂制水系统联动,根据实时浓度自动计算混凝剂投加量参考值,或提示开启活性炭吸附等深度处理工序。同时保存历史数据,通过趋势分析预测蓝绿藻生长周期,为季节性防控提供参考。 六、环境适配措施 在高温高光照季节(蓝绿藻高发期),需为传感器配备遮阳装置,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局部水温异常。若进水口水体 pH 值波动较大(超出 6.5-8.5 范围),需选择宽 pH 适配型传感器,或在传感器周边设置缓冲装置稳定检测环境。冬季低温时,需启动防冻功能(如内置加热模块),确保传感器在 0℃以上环境正常工作。设备运行需避开水厂检修期的水流扰动,检修前需将传感器切换至保护模式,避免管道冲洗等操作带来的冲击。 七、部署后的验证 传感器投放后,需连续监测 72 小时,记录浓度数据波动幅度(需≤±8%),同时对比人工采样检测结果,偏差超过 ±10% 时需调整安装位置或校准参数。每月评估数据与水厂处理效果的关联性,若蓝绿藻浓度变化与预处理工艺调整需求匹配,说明部署有效;若存在滞后或误报,需优化预警阈值或检测频次,最终实现 “监测 - 预警 - 处理” 的无缝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