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法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凭借体积小、响应快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小型水域、管网末梢等场景的实时监测。其安装需兼顾电极稳定性、数据传输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需遵循标准化流程以确保监测精度。 
首先需根据监测目标确定安装点位,优先选择水流稳定、无剧烈扰动的区域,避开管道弯头、阀门等易产生水流紊乱的位置。现场需核查供电条件,若采用市电供电,需确认电源接口接地是否规范;若为太阳能供电,需保证安装点日均光照时长不低于 4 小时,且无遮挡物。同时准备安装工具(如螺丝刀、水平仪、防水胶带)及辅材(膨胀螺丝、硅胶密封圈等),并对所有电极(如 pH、溶解氧、电导率电极)进行预处理 —— 用标准溶液校准电极,确保初始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溶解氧电极需提前浸泡在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活化 24 小时。 第一步是固定主机箱,主机箱需水平安装在离地 1.2-1.5 米的支架或墙体上,采用膨胀螺丝固定,确保箱体与安装面贴合严密,缝隙处用硅胶密封防止雨水渗入。第二步是电极单元部署,若为浸入式安装,需将电极固定在专用支架上,电极探头需完全浸没在水面下 5-10 厘米,且远离池壁或管道内壁,避免水流冲刷导致的位置偏移;若为流通式安装,需连接水样流通管道,进水口与出水口需保持 5-10 厘米的高度差形成自然水流,管道接口缠绕生料带后用卡箍固定,防止漏水。电极线缆需沿支架整齐排布,多余线缆盘绕固定,避免拖拽受力。 水样管路连接时,先将进水管接入主机内的蠕动泵进水口,出水管连接至排水口,管路接口需使用专用快插接头并旋紧,连接后通水测试无渗漏方可固定。电路连接需区分强电与弱电:市电线缆接入带漏电保护的空开,太阳能板线缆连接至充电控制器,正负极标识需对应;电极信号线接入数据采集器的对应接口,插紧后用螺丝固定,接口处包裹防水绝缘胶带。所有线缆需穿入波纹管保护,波纹管两端用防水接头密封,防止水汽侵入。 通电前检查所有连接是否正确,确认电极线缆无短路、管路无堵塞。首次通电后,主机需预热 30 分钟,待电路稳定后启动自检程序,观察数据采集器是否能正常识别各电极模块。随后进行电极校准,将电极放入标准溶液中,通过主机操作界面发起校准指令,待数值稳定后保存校准参数,重复 2-3 次以降低误差。调试数据传输功能,通过主机内置的 4G 模块或有线网络连接云端平台,发送测试数据,检查数据上传是否完整、延迟是否在 10 秒以内。 整理现场线缆,用扎带固定波纹管,确保走线规整;在主机箱外侧张贴设备标识,注明设备编号、监测参数及维护联系方式。最后进行 24 小时试运行,记录电极响应时间、数据波动范围等指标,若发现溶解氧电极读数漂移超过 ±0.2mg/L,需重新检查电极膜是否破损或电解液是否充足,必要时更换电极。试运行合格后,填写安装记录表,注明安装日期、校准数据及现场环境参数,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 通过规范执行安装前准备、组件固定、连接调试等步骤,可确保微型站电极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为水质实时监测提供稳定可靠的硬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