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作为长期、连续监测海洋水质的重要设备,能为海洋环境保护、渔业生产、海洋工程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持。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监测系统自身的特性,监测数据难免会存在误差。了解这些误差的来源,对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因素导致的误差 海洋环境的恶劣和多变是引发监测误差的重要原因。首先,海浪和海流的影响不可忽视。海浪的剧烈颠簸会使浮标上的传感器发生晃动,导致传感器与海水的接触不稳定,尤其是在测量溶解氧、pH 值等参数时,传感器的姿态变化可能干扰电极的响应,从而产生测量偏差。海流则可能带动浮标偏离预设监测点,使监测数据无法准确反映目标区域的水质状况,同时,快速流动的海水可能在传感器表面形成湍流,影响水样与传感器的充分接触,导致数据波动。 其次,温度和盐度的剧烈变化也会带来误差。海洋中温度随深度、季节和地理位置变化明显,而多数水质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的骤升骤降可能导致传感器的校准曲线偏移,影响 pH 值、电导率等参数的测量准确性。盐度的变化则会影响海水的密度和离子强度,对溶解氧、氨氮等参数的测定产生干扰,例如高盐度环境可能降低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导致传感器读数偏低。 此外,海洋生物附着也是一个常见问题。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贝类等会逐渐附着在传感器表面,形成生物膜,阻碍传感器与海水的直接接触,使传感器无法准确感知水质参数的真实变化。例如,生物膜覆盖在浊度传感器的光学镜头上,会散射或吸收光线,导致浊度测量值偏高;附着在溶解氧传感器的膜片上,则会影响氧气的渗透,造成测量结果失真。 二、设备自身引发的误差 监测设备自身的性能和状态也可能导致误差。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关键因素。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传感器在测量范围、分辨率和重复性上存在差异,若传感器本身精度不足,或在长期使用后出现性能衰减,就会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例如,pH 值传感器的电极若老化,会导致响应速度变慢、测量误差增大;浊度传感器的光源强度减弱,可能使测量值出现漂移。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问题也会带来误差。数据采集模块的采样频率设置不合理,可能无法捕捉水质参数的瞬时变化,若采样频率过低,会遗漏重要的水质波动信息;采样频率过高,则可能因数据冗余导致处理延迟。传输系统在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可能因信号干扰、网络中断等原因出现数据丢失或误码,尤其是在远海区域,卫星通信信号较弱,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更难保证,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浮标平台的稳定性同样会影响监测结果。浮标的结构设计若不合理,在强风、巨浪等恶劣天气下可能发生倾斜甚至翻转,导致传感器浸入水中的深度发生变化,而不同深度的海水水质参数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引入误差。此外,浮标内部的供电系统若不稳定,电压波动可能影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数据异常。 三、操作与维护不当产生的误差 人为操作和维护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也可能导致监测误差。校准环节的疏忽是常见原因之一。传感器在使用前和定期维护时需要进行校准,若校准所用的标准溶液浓度不准确、配制过程操作不当,或校准步骤不规范(如未充分浸泡传感器、校准时间不足等),都会使传感器的测量基准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后续监测数据的系统性误差。例如,溶解氧传感器若用不合格的标准气校准,会使所有测量值都偏高或偏低。 维护保养不及时或不到位也会引发误差。除了前文提到的生物附着,传感器表面还可能积累泥沙、油污等污染物,若未定期清理,会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此外,传感器的电缆接头若因长期浸泡在海水中而发生腐蚀、松动,会导致信号传输不畅,出现数据跳变或失真。浮标的锚泊系统若维护不当,可能发生锚链断裂、锚碇移位等情况,使浮标漂移,偏离监测点,影响数据的代表性。 数据记录与处理过程中的错误也不容忽视。工作人员在记录监测数据时,若出现笔误、漏记等情况,会直接导致数据错误。在数据处理阶段,若采用的算法不合理(如异常值剔除方法不当),或对原始数据的修正不符合规范,也会引入误差。例如,对明显受干扰的异常数据未进行正确识别和处理,会影响整体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四、其他误差来源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监测误差。例如,海洋中的化学物质干扰,某些还原性物质可能与溶解氧传感器中的电极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测量结果;海水中的气泡若进入传感器的测量区域,可能干扰光学类传感器(如浊度、叶绿素传感器)的光线传输,导致测量值异常。此外,监测区域的污染扩散也可能带来误差,若附近有船舶排污、石油泄漏等突发污染事件,污染物在海水中的不均匀扩散可能使浮标监测到的局部高浓度数据无法代表整个监测区域的平均水平。 五、结语 总之,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的误差来源复杂多样,涉及环境、设备、操作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监测工作中,需针对这些误差来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优化浮标结构设计、定期校准和维护传感器、规范操作流程等,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差,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