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法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的前期准备需兼顾场地适配性、设备兼容性及运行稳定性,通过系统性筹备为后续安装奠定基础,主要包括现场勘查、设备与材料筹备、技术与人员准备三个核心环节。 现场勘查需重点确认安装环境条件。首先测定安装点位的水质基础参数,包括 pH 值、溶解氧、电导率等,确保与微型站电极的测量范围匹配,避免因水质极端值缩短电极使用寿命。其次核查场地空间,需预留至少 1.5 米 ×1 米的安装区域,且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如高压输电线路)和污染源排放口,防止信号干扰或局部水质异常影响监测代表性。同时需评估取水条件,若为河道安装,需确认水位波动范围,配备适配的取水装置;若为管网取水,需检查管道压力(建议 0.1-0.3MPa)及管径,准备对应的接口配件。 设备与材料筹备需按配置清单逐项落实。核心设备包括电极传感器(pH、溶解氧、浊度等)、数据采集传输模块、小型流通池、水样预处理装置等,需提前检查设备出厂校准证书,确保精度符合监测标准。辅助材料需准备专用电缆(防水等级 IP68 以上)、固定支架(材质根据水质选择,如防腐不锈钢)、密封胶、绝缘胶带等,同时配备备用电极膜帽、校准试剂(标准缓冲液、零氧溶液)等耗材。若采用市电供电,需准备稳压电源和漏电保护器;若为太阳能供电,需提前计算日均耗电量,配置适配的光伏板和蓄电池。 技术与人员准备需保障安装规范性。需提前获取微型站安装手册,明确电极安装角度(通常与水平面成 30°-45°)、流通池水流速度(建议 0.5-1L/min)等关键参数,制定详细安装流程。安装人员需熟悉电极校准方法,提前掌握传感器接线规范(区分信号线、电源线极性),避免接反导致设备损坏。此外需完成与后端平台的对接测试,通过模拟信号传输验证数据采集模块与监管平台的通信协议兼容性,确保安装后可正常上传数据。 前期准备还需考虑长期运维便利性。安装点位需预留维护通道,便于电极清洁和试剂更换;若为户外安装,需配备防雨防晒箱,确保设备工作温度控制在 5-40℃。同时需提前与场地管理方协调用电、取水许可,明确设备保护责任,避免安装后因外部因素影响运行。完成上述准备后,需形成准备清单核对表,逐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安装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