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因体积小巧、部署灵活,广泛应用于分散式水质监测场景,其运行依赖试剂与水样的精准反应,而试剂结晶是导致管路堵塞的常见问题。试剂结晶多因试剂浓度过高、温度波动、管路残留试剂干燥等因素引发,堵塞后会导致试剂输送中断、检测数据异常,需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同时建立预防机制,保障微型站稳定运行。 一、堵塞原因快速排查:明确问题根源 处理前需先排查结晶堵塞的具体原因,为后续操作提供依据。首先检查试剂特性:确认所用试剂是否为易结晶类型(如部分高浓度缓冲试剂、金属离子检测试剂),查看试剂配制是否符合标准(如浓度是否过高、是否存在杂质),若试剂浓度超出推荐范围,易在低温环境下析出晶体。其次分析环境因素:查看微型站运行环境温度,若温度过低(低于试剂最低稳定温度),会降低试剂溶解度导致结晶;若环境温度波动剧烈,也可能引发试剂反复溶解与析出,形成晶体堆积。最后检查管路状态:观察管路是否存在死弯、狭窄段(易残留试剂),查看试剂输送间隔是否过长(长时间静置易导致管路内试剂干燥结晶),通过排查明确堵塞主要诱因,避免处理后再次出现同类问题。 二、紧急处理流程:安全高效疏通管路 堵塞处理需遵循 “先停泵、后疏通、再验证” 的流程,避免损伤设备。首先切断试剂输送泵电源,关闭试剂储存罐阀门,防止继续输送试剂导致堵塞加剧;拆卸堵塞管路两端接口(需佩戴手套,避免试剂接触皮肤),用纯水冲洗管路两端,初步判断堵塞位置与严重程度。若堵塞较轻(管路部分通畅),采用低压纯水冲洗法:将管路一端连接低压纯水接口,另一端接入废液收集容器,缓慢通入纯水,利用水流压力冲散管内结晶,冲洗过程中轻轻晃动管路,辅助结晶脱落;若堵塞严重(管路完全不通),需采用专用疏通工具:选用与管路内径匹配的柔性通丝(如尼龙材质),缓慢插入管路内,轻柔推动通丝清除结晶(避免用力过猛划伤管路内壁),疏通后再用低压纯水冲洗管路,直至流出液体清澈无晶体残留。 对于与传感器、反应池连接的精密管路,需采用更温和的处理方式:若结晶附着在管路内壁,可配制与试剂兼容的溶解液(如针对盐类结晶使用稀酸 / 稀碱溶液,需确认溶解液不腐蚀管路材质),将溶解液注入管路并浸泡 10-20 分钟,待结晶溶解后用纯水冲洗干净;若管路与设备接口处结晶堆积,需用软毛刷蘸取溶解液轻轻擦拭接口,清除结晶后重新连接管路,确保接口密封良好(防止漏液)。 三、系统清洁与校准:恢复设备性能 管路疏通后需进行系统清洁与校准,确保检测精度。首先对试剂储存罐、输送泵进行清洁:排空残留试剂,用纯水冲洗储存罐内壁 2-3 次,清除罐内结晶残留;拆卸试剂泵头,用纯水冲洗泵腔,检查泵头内是否存在结晶(若有则用软布擦拭干净),重新安装泵头并测试泵的输送精度。其次清洁反应池与传感器:用纯水冲洗反应池,去除可能残留的结晶颗粒;对传感器探头进行校准(如 pH 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确保传感器信号正常,避免结晶残留影响检测数据。最后进行系统试运行:按正常检测流程输送试剂与水样,观察管路是否通畅、试剂输送是否均匀,采集 1-2 组标准样品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确认设备恢复正常性能。 四、预防措施:减少结晶堵塞风险 建立长效预防机制是避免管路堵塞的关键。在试剂管理方面:严格按说明书配制试剂,避免浓度过高;对易结晶试剂,可添加适量稳定剂(需符合检测标准),降低结晶概率;试剂储存罐需加盖密封,防止试剂挥发导致浓度升高,同时将储存温度控制在试剂推荐范围内(避免低温或高温环境)。在管路设计与维护方面:优化管路布局,减少死弯与狭窄段,选用内壁光滑的管路(如聚四氟乙烯材质),降低试剂残留概率;设置定期冲洗程序,在每次检测结束后或长时间停机前,用纯水冲洗管路 1-2 分钟,清除管路内残留试剂;定期(如每周)检查管路状态,发现轻微结晶及时处理,避免堆积堵塞。在环境控制方面:为微型站加装温控装置(如加热片、保温套),确保运行环境温度稳定,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引发结晶,尤其在低温季节需加强温度监测,及时调整温控参数。 通过科学的堵塞处理流程与完善的预防措施,可有效解决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试剂结晶堵塞管路问题,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为水质监测提供连续、准确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