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法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通过连续自动进样、试剂反应及光学检测实现水质参数实时监测,试剂作为核心消耗品,其更换周期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准确性。合理设定更换周期需结合试剂稳定性、监测频率、储存条件及环境因素,建立 “基础周期 + 动态调整” 的管理模式,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保持活性。 
常规试剂的基础更换周期需依据稳定性分类设定。用于常规参数(如 COD、氨氮)检测的显色剂,多数为液态试剂,在密封避光、4-25℃储存条件下,基础更换周期通常为 30-60 天。例如,重铬酸钾溶液(COD 检测用)稳定性较强,可设定为 60 天更换一次;而纳氏试剂(氨氮检测用)因含易分解的碘化汞,需缩短至 30 天,且需每周观察是否出现浑浊,若有沉淀需立即更换。固态试剂配置的溶液(如缓冲液)稳定性相对较好,更换周期可延长至 45-90 天,但需在配置时标注有效期,超过期限即使外观无异常也需更换。 高灵敏度试剂需执行更严格的更换标准。用于微量污染物(如重金属、氰化物)检测的试剂,因浓度低、易受环境干扰,更换周期需缩短。例如,六价铬检测用的二苯碳酰二肼溶液,在冷藏条件下更换周期为 20 天,且需避免反复开封导致氧化;氟化物检测用的氟试剂,受光照影响较大,需储存于棕色瓶中,更换周期不超过 25 天。这类试剂需在每次更换时同步做空白实验,若空白吸光度超过标准值,即使未到更换周期也需提前更换。 校准用标准溶液的更换周期需匹配量值溯源要求。一级标准溶液(如 1000mg/L 的 COD 标准液)在冷藏密封条件下可稳定 6 个月,但稀释后的工作标准溶液(如 100mg/L)更换周期缩短至 30 天,且需在瓶身标注稀释日期。用于日常校准的质控样,需严格遵循证书标注的有效期,通常为 3-6 个月,过期质控样会因浓度偏移失去校准价值。校准溶液更换后需立即进行单点校准,验证浓度准确性,偏差超过 ±2% 时需重新配制。 试剂更换周期需根据监测频率动态调整。微型站的监测频次(如 1 小时 / 次、4 小时 / 次)直接影响试剂消耗量 —— 每日监测 6 次的站点,试剂消耗速度是每日 2 次站点的 3 倍,更换周期需按消耗比例缩短。例如,常规显色剂在高频监测下(12 次 / 天),更换周期需从 45 天压缩至 20 天;若站点处于停运状态(如设备维护),需清空管路中残留试剂,重新启用时全部更换试剂,避免停滞导致的试剂变质。 环境因素对更换周期的影响需针对性应对。高温环境(超过 30℃)会加速试剂氧化,需将液态试剂更换周期缩短 20%-30%,并为试剂仓加装温控装置;潮湿环境易导致固态试剂潮解,需采用密封包装并加入干燥剂,更换周期提前 10%-15%。若站点位于粉尘较多的工业区,试剂瓶接口易受污染,需增加清洁频率,同时将易污染试剂(如显色剂)的更换周期缩短 10 天,避免杂质影响反应效率。 试剂更换的配套管理需同步跟进。每次更换需记录《试剂更换台账》,注明试剂名称、批次、更换日期、剩余量及空白值等信息,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试剂消耗规律,优化采购量。更换前需用纯水冲洗试剂管路 3 次以上,避免新旧试剂混合产生反应;更换后需进行 2 次以上标准样验证,确保监测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通常≤±5%)。对于长期储存的备用试剂,需每 3 个月检查一次外观,淘汰结晶、变色或分层的试剂。 试剂更换周期的核心原则是 “既保证试剂活性,又避免过度浪费”。通过基础周期设定确保合规性,结合监测强度与环境条件动态调整,辅以台账记录与验证实验,可形成科学的更换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减少因试剂失效导致的数据异常,还能通过精准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为微型站的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