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法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凭借小型化、自动化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分散式水质监测场景。其安装流程需兼顾设备稳定性与检测精准性,通过规范的步骤确保各组件协同运行,为长期自动监测奠定基础。 一、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需先对安装点位进行勘察,选择水质代表性强、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避开水流湍急、易受冲刷的位置,同时确保周边有稳定的电源接口(220V 交流电)与通信信号(4G 或有线网络)。勘察时需测量水样取水点与安装基座的距离,确定进水管路长度与走向,避免管路过度弯曲或暴露在阳光下。设备开箱后需逐一检查组件完整性:核对主机、试剂柜、采样泵、检测模块等部件型号是否匹配,查看试剂瓶、管路、连接件等耗材是否完好,重点检查检测模块的光学部件有无划痕、电路接口是否松动,确保所有设备无运输损坏。 二、基座与取水系统安装 基座需采用混凝土浇筑或不锈钢支架固定,确保水平且承重能力符合设备要求(一般需≥50kg),基座表面需预留固定螺孔,与微型站主机底部的安装孔位对应。取水系统安装需兼顾水样代表性与稳定性:将取水头放入水面下 30-50cm 处,包裹滤网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取水头连接的进水管路采用食品级聚乙烯管,管路沿固定支架铺设并每隔 1 米设置卡扣固定,避免水流冲击导致管路晃动。进水管路末端连接至采样泵,泵体需固定在主机内侧,进出水口加装止回阀,防止水样回流或管路负压进气。 三、主机与试剂系统组装 主机安装时需用膨胀螺丝固定在基座上,调整水平后拧紧所有固定螺栓,确保运行时无明显震动。试剂柜需与主机模块化对接,内部试剂瓶按检测项目分类摆放,如显色剂、标准溶液、清洗液等需标注名称与有效期,试剂管路采用专用接头连接至检测模块,管路接口处缠绕生料带后拧紧,并用扎带固定管路走向,避免管路交叉缠绕。安装检测模块时需对齐主机内部的定位卡槽,插入后锁紧固定装置,连接模块与主机的电路接口,确保接触紧密,同时检查模块散热孔是否通畅,避免被管路遮挡。 四、电气与控制系统调试 电气连接需按电路图操作:将主机电源线接入带漏电保护的配电箱,通信线连接至路由器或交换机,所有接线端子需拧紧并做好绝缘处理,外露线缆套上保护管。通电前需再次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确认无短路风险后开启电源,观察主机显示屏是否正常启动,各模块指示灯是否按预设程序点亮。控制系统调试需通过操作界面完成:设置采样周期(如每小时 1 次)、检测项目序列、试剂用量等参数,测试采样泵的启停与流量稳定性,检查清洗模块是否按程序自动冲洗管路,验证试剂加注是否精准(通过称重法核对实际加注量与设定值偏差)。 五、系统联动与试运行 联动测试需启动完整检测流程:采样泵抽取水样至检测模块,试剂加注系统按比例加入显色剂,检测模块完成反应后读取数据,随后清洗模块自动冲洗管路,全过程需无漏液、无卡顿。测试时需记录各环节耗时,确保单次检测周期符合设计要求(一般≤15 分钟)。试运行需持续 24 小时,期间每 6 小时用标准溶液校准 1 次,核对检测数据与标准值的偏差(需≤±5%),同时观察试剂消耗量、管路压力、设备温度等状态参数,确认无异常后生成试运行报告。试运行结束后需固定所有盖板与柜门,粘贴设备标识与操作说明,清理安装现场的工具与耗材,完成安装记录存档(包括安装位置、管路走向、参数设置等信息)。 试剂法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的安装流程需兼顾规范性与细节把控,从前期勘察到后期试运行的每个环节,都需以设备稳定性与数据准确性为核心。通过标准化安装,可确保微型站实现 “采样 - 检测 - 清洗 - 传输” 的全自动化运行,为水质长期监测提供连续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