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水质监测船作为水环境监测的新型装备,集成了水质传感器、导航定位、数据传输等系统,能在无人操控下完成指定水域的水质参数采集任务。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操作方法,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适用于湖泊、河流、水库等多种水域的自动化监测场景。 一、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设备检查与调试 船体与动力系统需全面检查。出发前查看船体外观有无破损、裂缝,螺旋桨是否缠绕杂物或存在变形,确保无漏水风险。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根据监测任务距离和时长估算耗电量,电池容量需预留30%以上的余量,避免中途断电。测试动力系统运行状态,启动推进器,观察转速是否正常、转向是否准确,有无异常噪音或振动,确保航行动力可靠。 监测与导航系统调试不可忽视。检查水质传感器是否安装牢固,传感器探头清洁无遮挡,电缆线连接紧密无松动,避免监测过程中信号中断。校准GPS定位系统,确保卫星信号稳定,定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通常不超过5米)。测试自动驾驶功能,在岸边预设简单航线,验证船只是否按规划路径行驶,避障传感器能否识别障碍物并自动绕行,保障航行安全。 耗材与工具准备需齐全。根据监测参数类型准备传感器校准液、清洁工具(如软布、专用清洁剂),用于现场校准和传感器清洁。携带备用电池、电缆线、螺旋桨等易损部件,以及救生衣、防水手电、通讯设备等安全防护用品。若进行长距离监测,需准备数据存储设备(如U盘),确保监测数据能完整导出。 2、任务规划与环境评估 监测区域与航线规划需科学合理。根据监测目的确定采样点位置,在导航软件中标记采样点坐标,设置航线行驶模式(如直线往返、网格覆盖),确保采样点均匀分布且覆盖目标区域。航线规划需避开浅滩、暗礁、水生植物密集区等危险区域,相邻采样点之间的距离需结合监测精度要求设定,通常不超过50米,保证数据的空间代表性。 环境条件评估需提前进行。监测前查看天气预报,避开大风(风力超过5级)、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防止船只倾覆或设备损坏。评估水域水流速度和波浪情况,流速过快或波浪过大时需调整监测时间,确保船只航行稳定。了解监测水域的禁航规定和障碍物分布,提前与管理部门沟通,获得监测许可,避免违规作业。 二、操作流程与步骤 1、启动与部署 设备启动需按顺序操作。先打开船体主控电源,待系统自检完成后,开启水质传感器、GPS、通讯模块等子系统,确认各模块均显示“正常”状态。在控制终端(如笔记本电脑、遥控器)上连接船只控制系统,检查数据传输是否通畅,实时接收船体状态、位置信息和传感器数据。启动前需再次测试自动驾驶和手动操控模式的切换功能,确保紧急情况下能手动接管船只。 船只部署需安全规范。选择平坦的岸边或码头作为出发点,将船只平稳放入水中,避免剧烈碰撞导致设备损坏。若从岸边下水,需确保下水点无尖锐物体,人员在稳固处扶持船只,待船只浮力稳定后再松开。部署完成后,操作人员退至安全区域,通过控制终端发送“启航”指令,观察船只是否按预设航线启航,初始航行10米内无异常再离开出发点。 2、监测过程中的操控 实时监控与参数调整需持续进行。在控制终端实时查看船只位置、航行状态和水质数据,重点关注传感器检测值是否在合理范围,若出现异常波动(如数值跳变、无响应),需判断是否为传感器故障。可远程发送“暂停”指令,让船只在当前位置停留,通过控制终端远程清洁传感器或重启传感器模块,排除简单故障后继续监测。 应急处理需快速响应。若监测过程中突遇大风、水流突变导致船只偏离航线,需立即切换至手动模式,操控船只返回规划航线;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且避障系统未响应时,手动操控转向避开。若收到低电量报警,需立即规划返航路线,缩短监测任务或直接返航,确保船只安全返回。遇突发天气变化(如暴雨来临),立即终止监测,执行紧急返航程序。 采样点数据采集需精准。船只到达预设采样点后,会自动停留并启动传感器采集数据,操作人员需在控制终端确认采样点位置偏差,若偏差超过10米,可发送“微调”指令校正位置。每个采样点需采集3次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监测结果,确保数据代表性。采集完成后,船只自动记录采样时间、位置坐标和数据值,形成完整的监测记录。 3、回收与数据导出 返航与回收需有序操作。监测任务结束或收到返航指令后,船只按规划航线自动返航,操作人员在出发点等待,实时跟踪返航进度。船只靠近岸边时,手动操控减速,人员在稳固处接应,平稳将船只拖至岸边,避免船体碰撞损伤。回收后立即关闭推进器电源,再依次关闭传感器、主控系统,避免数据丢失或设备损坏。 数据导出与备份需及时完成。将控制终端与船只数据存储模块连接,导出所有监测数据,包括采样点坐标、时间、各水质参数值和船体状态信息。数据导出后需进行完整性检查,确认无数据缺失或损坏,然后将数据备份至电脑硬盘和移动存储设备,防止数据丢失。对异常数据(如超出量程的数值)需标记并记录当时的船体状态,便于后期数据审核。 三、维护保养与注意事项 1、设备清洁与保养 船体与部件清洁需及时进行。回收后用清水冲洗船体表面,去除泥沙、水草等杂物,重点清洁螺旋桨和底部传感器,避免杂物缠绕影响下次使用。用软布擦干设备表面水分,尤其注意电路接口、电池仓等部位,确保无残留水分导致短路。传感器探头需用专用清洁剂轻轻擦拭,去除生物附着或污染物,校准后妥善存放。 电池与电路系统保养需规范。电池使用后需及时充电,避免亏电存放,充电过程中需有人值守,防止过充导致电池鼓包。定期检查电缆线接口是否有氧化、锈蚀,用无水酒精擦拭接口,保持接触良好。控制终端和遥控器需定期充电,长期不使用时需每月充电一次,防止电池老化。 2、注意事项与安全规范 操作安全需放在首位。操作人员需穿戴救生衣,在安全区域进行操控,禁止在恶劣天气、夜间无照明或水域情况不明时开展监测。船只航行时,岸边需安排人员值守,保持与船只的通讯畅通,禁止无关人员靠近监测区域。若进行水上作业,需在岸边设置警示标识,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 数据质量保障需贯穿全程。每次监测前需对水质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用标准溶液验证检测精度,确保数据准确。监测过程中避免船只在同一位置长时间停留,防止船体搅动水体影响检测结果。数据记录需完整,包括监测日期、时间、气象条件、船只状态等辅助信息,为数据审核和分析提供依据。 四、结语 无人水质监测船的使用操作需遵循“准备充分、操控规范、应急有序、维护及时”的原则,从设备检查、任务规划到航行监测、回收保养,每个环节都需细致操作。通过科学的操作方法,能充分发挥无人监测船的自动化优势,高效获取水环境监测数据,为水质评估和污染防控提供可靠支持。同时,规范的操作和维护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