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长期运行于封闭、潮湿、易受管道腐蚀与杂质影响的环境中,其故障多集中于传感器性能异常、数据传输中断、供电不稳定及设备与管道适配问题。快速识别故障类型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法,是保障系统持续精准监测的关键,需围绕设备特性与地下环境特点构建系统化故障处理体系。 一、传感器相关故障及解决方法 传感器作为监测核心,常见故障包括数据漂移、无响应及测量精度下降。数据漂移多因传感器探头受管道内水垢、微生物附着污染,或长期接触腐蚀性水质导致灵敏度衰退。解决时需先关闭监测点上下游阀门,拆卸传感器后用软毛刷蘸取专用除垢剂清洁探头,去除表面附着杂质,再用校准溶液按说明书重新校准,恢复传感器测量精度;若校准后仍存在漂移,需检查传感器内部元件是否老化,及时更换受损传感器。 传感器无响应通常与线路连接或供电有关,需先排查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终端的线缆接头,查看是否因潮湿导致接触不良或短路,重新插拔接头并缠绕防水胶带密封,同时测量传感器供电电压,确认是否为供电模块输出异常所致,必要时更换供电线路或调整供电参数。测量精度下降若排除污染与校准问题,需检查传感器安装位置是否偏离水流稳定区域,或因管道振动导致探头倾斜,调整传感器固定支架,确保探头完全浸没于水流中且处于管道截面中心位置,避免局部水流紊乱影响数据准确性。 二、数据传输故障及解决方法 数据传输故障主要表现为数据中断、延迟或丢失,核心原因包括信号遮挡、模块故障与线路损坏。地下环境信号屏蔽较强,若采用无线传输(如 LoRa、NB-IoT),易因管道材质或覆土厚度导致信号衰减,解决时需在信号薄弱区域增设中继器,或调整传输模块安装位置,将其移至管道检修井等信号相对通畅处;若为有线传输,需检查线缆是否因管道沉降、腐蚀出现断裂或绝缘层破损,更换耐腐屏蔽线缆并重新布设,同时做好线缆接头的防水防腐处理。 数据传输模块故障多表现为模块指示灯异常或无法联网,需先重启模块排查是否为临时系统卡顿,若重启无效,检查模块 SIM 卡(无线传输)是否松动、资费是否过期,或有线传输的网络接口是否接触不良,更换故障模块或修复网络连接后,测试数据传输稳定性,确保数据能实时上传至监测平台。 三、供电系统故障及解决方法 地下管网监测系统常采用市电与蓄电池备用供电模式,常见故障包括供电中断与蓄电池性能衰减。市电中断需先检查配电箱内空气开关是否跳闸,或外部供电线路是否故障,排查并恢复市电后,检查供电模块是否正常转换;若为偏远区域无市电供应的监测点,需检查太阳能供电板(若配备)是否被遮挡、接线是否松动,清洁光伏板表面并加固线路,确保能源正常采集。 蓄电池性能衰减表现为市电中断后设备迅速停机,需定期检测蓄电池电压与容量,若容量低于额定值的 70%,需及时更换同规格蓄电池;同时检查充电模块是否正常工作,避免因充电不足导致蓄电池亏电,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此外,需定期清洁供电设备外壳,防止灰尘、潮湿导致电路短路,确保供电系统稳定运行。 四、设备与管道适配故障及解决方法 设备与管道适配故障包括监测点漏水、设备松动与管道杂质堵塞。监测点漏水多因传感器安装接口密封不严,需关闭阀门后拆卸设备,重新更换防水密封圈,涂抹密封胶后按规范安装固定,安装后进行水压测试,确认无渗漏后再恢复运行。 设备松动多因管道振动或固定支架腐蚀,需检查支架螺栓是否松动、支架材质是否因管道内水质腐蚀受损,更换耐腐蚀支架并采用防松螺栓固定,必要时在设备与支架间加装减震垫片,减少管道振动对设备的影响。管道杂质堵塞传感器采样口时,需关闭阀门后拆卸采样装置,用高压清水冲洗采样通道,清除泥沙、杂质,恢复水流通畅,同时在采样口加装滤网,防止后续杂质进入传感器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