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监测点选择,直接决定水质数据的代表性与监测效率,需结合管网功能、水质风险及运维条件综合考量,通过精准布点实现对管网水质的动态掌控,具体选择方法如下: 一、以监测目标为核心,明确布点方向 监测点选择需紧扣监测目标,确保数据服务于实际需求。若目标为评估管网整体水质达标情况,应优先在管网供水干线的关键节点布点,覆盖水源输出端、管网中途及末端用户集中区域,形成 “源头 - 中途 - 末端” 的监测链条,完整反映水质在管网传输中的变化趋势。若目标为排查水质污染风险,需聚焦可能引发污染的关键环节,如管网与外部污染源的交叉区域、历史污染事故发生地段,通过针对性布点及时捕捉污染物入侵或水质恶化信号。若目标为分析管网水质波动规律,需结合用水高峰、季节变化等因素,在水质易波动的节点(如用水低谷期易滞留水的区域)增设监测点,跟踪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特征,为优化管网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二、结合管网结构特性,适配布点位置 管网的结构与运行特性是布点的重要依据,需确保监测点能覆盖不同类型管网节点。首先考虑管网材质与管径差异,不同材质(如钢管、铸铁管、PE 管)的管网对水质的影响不同,需在不同材质管网的衔接处、长期使用易腐蚀的管段布点;管径变化处(如大管转小管的变径节点)易产生水流漩涡,可能导致污染物沉积或水质分层,需在此类节点设置监测点。其次关注管网附属设施,在水泵站、蓄水池、减压阀、消火栓等设施附近布点,这些位置易因设备运行或操作不当引发水质变化(如水泵启停导致的水流扰动、蓄水池清洁不及时引发的微生物滋生),监测点可及时反映设施运行对水质的影响。此外,需覆盖管网的分支节点与环状管网的关键连接点,确保各分支管网的水质状况均能被监测,避免因布点遗漏导致局部水质问题未被发现。 三、聚焦风险区域,实现重点覆盖 针对管网中水质风险较高的区域,需强化监测点布局,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理。在管网破损修复后的管段、新老管网连接段布点,这些区域可能因施工残留杂质或接口密封不严引入污染物,需通过监测验证水质是否恢复正常。在管网与其他地下管线(如污水管、燃气管)的并行或交叉区域,若存在泄漏风险,需在附近布点监测,防止污水渗入或其他物质污染管网水质。对于长期未使用、水流滞留时间长的管段(如备用管网、季节性用水管网),易滋生微生物或导致水质劣化,需定期监测并在启用前增设监测点,确保水质达标后再投入使用。 四、兼顾运维可行性,保障监测可持续 监测点选择需考虑后期运维的便利性与经济性,确保监测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优先选择交通便利、易于到达的位置,避免在偏僻、地形复杂或交通管制严格的区域布点,减少运维人员往返时间与作业难度。监测点需具备必要的安装条件,如足够的空间安装监测设备、便于接入电源与数据传输网络,避免因安装条件不足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或数据传输中断。同时,需避开地下管线密集、施工频繁的区域,防止后续工程施工损坏监测设备;远离强电磁干扰源与腐蚀性环境,避免影响监测设备性能与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与故障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