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是实时掌握河道水质变化、预警污染风险的重要设施,常设置在河道岸边或水上平台,受暴雨、洪水、管路破裂等因素影响,易出现设备进水情况。一旦进水,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导致传感器损坏、数据采集器故障,甚至整个系统瘫痪。因此,掌握科学的紧急处理流程,对减少设备损失、快速恢复监测功能至关重要。以下从紧急止损、设备检修、系统恢复、预防措施四方面,详解河道水质监测系统进水后的处理方法。 一、紧急止损 发现系统进水后,需立即启动止损操作,避免水分进一步侵入设备核心部件。首先要切断系统电源,无论是岸边控制柜的总开关,还是水上监测单元的独立电源(如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都需彻底关闭,防止水分接触电路引发短路,加剧设备损坏。若进水源于外部积水(如暴雨导致岸边机房积水),需及时清理周边积水,可使用沙袋围挡阻止水流蔓延,或用抽水泵排出机房、设备箱内的积水;若进水是因采样管路破裂、密封垫老化导致的水样渗漏,需关闭采样泵,断开进水管路,用防水胶带临时封堵破损处,防止更多水样进入设备内部。 同时,需快速转移可移动的核心设备(如数据采集器、备用传感器),将其搬运至干燥通风处,避免持续浸泡。转移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因震动导致设备内部水分扩散,或造成部件脱落。 二、设备检修 电源切断、风险源控制后,需对系统各模块进行细致检修,判断进水程度与故障情况。检修需按“先外部后内部、先核心后辅助”的顺序进行。 1、外部清洁与初步检查 先用干燥的抹布擦拭设备外壳、管路、接线端子等外部部件,去除表面水渍与泥沙。检查设备外壳是否有破损、密封胶条是否老化,若外壳破损导致进水,需标记破损位置,后续进行修补或更换;检查接线端子是否生锈、线路接头是否松动,若发现端子生锈,用细砂纸轻轻打磨除锈,再用吹风机冷风档吹干水分。 
2、核心部件检测 核心部件(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电源模块)是检修重点。对于数据采集器,需打开设备外壳(确保断电状态),观察内部电路板是否有水渍、霉斑、元器件烧毁痕迹,若仅轻微受潮,用干燥的毛刷清理灰尘,再用工业吹风机(调至低温冷风档)持续吹扫1-2小时,直至电路板完全干燥;若发现电路板有烧毁痕迹(如元器件发黑、异味),不可自行维修,需联系厂家更换核心主板。 传感器检修需区分类型:水质传感器(如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若轻微进水,可拆下探头,用清水冲洗后擦干,放入干燥环境静置24小时,再重新安装测试是否能正常采集数据;若传感器内部进水(如探头密封圈失效),会导致检测数据漂移或无输出,需更换同型号传感器。电源模块(如蓄电池、电源适配器)若进水,需拆解外壳检查内部电芯是否鼓包、线路是否短路,若电芯鼓包,需立即更换,避免发生安全隐患。 三、系统恢复 设备检修完成后,需分步骤进行测试与重启,确保系统功能正常。首先进行空载测试,仅接通设备电源(不连接传感器与采样管路),观察数据采集器指示灯是否正常、显示屏是否能正常启动,若出现故障报警,需重新排查检修环节是否存在遗漏。 空载测试正常后,连接传感器与管路,进行负载测试。启动采样泵,让系统按正常流程采集水样、检测数据,对比当前数据与历史同期数据,判断传感器检测是否准确;测试数据传输功能,查看监测数据能否正常上传至平台,若传输中断,检查数据传输模块(如4G模块)是否受潮,重新插拔SIM卡或天线后再次测试。 系统连续稳定运行24小时,且数据无异常、无故障报警,说明恢复完成;若仍出现数据波动或故障,需再次检修,必要时邀请厂家技术人员现场排查。 四、预防措施 紧急处理完成后,需制定预防措施,避免系统再次进水。一是加强设备防护,对岸边机房、设备箱加装防水挡板,更换老化的密封胶条,在设备底部加装垫高支架,防止地面积水漫入;二是定期检查维护,每季度检查采样管路是否有破损、密封垫是否老化,每半年更换一次设备箱内的干燥剂,雨季前对系统进行全面防水检查;三是完善应急预案,明确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下的系统关停流程,提前准备防水沙袋、抽水泵、备用传感器等应急物资,确保突发进水时能快速响应。 五、结语 总之,河道水质监测系统进水后的紧急处理,关键在于“快速止损、科学检修、稳步恢复”。工作人员需熟悉系统结构与检修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处理故障,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设备损失,快速恢复河道水质监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