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因结构紧凑、部署灵活,广泛应用于河流岸边、湖泊周边、饮用水源地等场景,可实时监测 pH 值、溶解氧、浊度等水质指标。但其长期暴露在户外复杂环境中,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操作与维护直接影响监测精度和设备寿命。以下从实际应用角度,梳理立杆式水质监测站的核心使用注意事项。 一、安装选址 选址是立杆式监测站使用的首要环节,需兼顾监测代表性与设备安全性。 首先,监测点位需具备水质代表性,应避开岸边淤积区、水流死角或局部污染点(如岸边垃圾堆放处),选择水流相对稳定、能反映区域整体水质的位置,避免因点位偏差导致监测数据失真。其次,立杆安装需考虑地质与环境安全:优先选择坚实平坦的地面,避免松软土壤或易滑坡区域,防止立杆倾斜倒塌;若部署在汛期易被淹没的区域,需抬高立杆基础高度,确保设备主体(如数据采集器、传输模块)高于历史最高水位,避免进水损坏。此外,还需远离强干扰源,如高压线路、大型电机设备等,减少电磁干扰对数据传输与传感器检测的影响。 二、设备维护 立杆式监测站的日常维护需聚焦传感器、立杆结构及辅助设备,定期排查隐患。 传感器维护是核心:水质传感器长期浸泡在水体中,易附着藻类、泥沙或微生物,需定期(如每 1-2 周)清洁传感器探头,可用软毛刷蘸中性清洁剂轻轻擦拭,避免划伤探头表面;同时按说明书要求定期校准传感器(如每月 1 次),使用标准溶液调整检测精度,防止因传感器漂移导致数据偏差。立杆结构维护不可忽视:需定期检查立杆是否倾斜、连接处螺丝是否松动,尤其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后,及时加固松动部件,防止立杆变形或设备坠落;若立杆表面出现锈蚀,需及时涂刷防锈漆,延长使用寿命。此外,辅助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若为太阳能供电)需定期清理表面灰尘、树叶,确保光照吸收效率,避免因供电不足导致设备停机;数据采集器、电池等需定期检查接线是否牢固,防止接触不良引发故障。 三、数据管理 数据的规范管理是立杆式监测站发挥价值的关键,需关注数据采集、校验与存储。 实时监控数据状态:通过岸上管理平台实时查看监测数据,若发现数据突然异常(如数值超出合理范围、长期不变),需先排查是否为传感器故障或传输问题,而非水质本身变化,避免误判污染情况。定期校验数据有效性:将监测站数据与实验室人工采样数据对比(如每月 1 次),若偏差较大,需检查传感器校准情况或是否存在干扰因素,及时调整设备参数。规范存储与备份数据:确保数据采集器自动存储历史数据,并定期(如每周)将数据导出备份,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同时记录设备维护、校准等操作信息,便于后续追溯数据异常原因。 四、安全防护 安全防护需兼顾操作安全与设备防盗、防破坏。 人员操作安全方面:攀爬立杆维护设备时,需佩戴安全带,检查立杆承重能力,避免单人冒险作业;清洁或校准传感器时,需先切断设备电源(若涉及带电部件),防止触电;使用化学试剂(如校准用标准溶液)时,需佩戴手套、护目镜,避免试剂接触皮肤或溅入眼睛。设备安全防护方面:可在立杆上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如红外探测器),或加装防护栏、摄像头,防止设备被盗或恶意破坏;数据传输模块需启用密码保护功能,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或窃取。 五、环境适应 立杆式监测站需适应不同气候与水质环境,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 气候适应方面:高温地区需为设备加装遮阳棚,避免数据采集器、电池等部件因高温老化;低温地区需检查设备是否具备低温启动功能,必要时为电池加装保温套,防止低温导致电量衰减;多雨地区需加强设备密封检查,确保接线口、机箱缝隙处防水胶条完好,避免雨水渗入。水质环境适应方面:若监测水域浊度高、杂质多,需在传感器前端加装过滤装置,防止杂质堵塞传感器;若水域存在腐蚀性物质(如工业废水排放口附近),需选择耐腐蚀材质的传感器与立杆部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六、总结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的稳定运行与精准监测,依赖于安装选址的合理性、日常维护的规范性、数据管理的严谨性及安全防护的全面性。使用者需结合监测场景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使用与维护方案,及时排查隐患、调整参数,才能让立杆式水质监测站持续发挥 “岸边哨兵” 作用,为水环境管理、污染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