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杆式水质监测站以“垂直立杆+水下传感器”为核心结构,凭借安装便捷、占地面积小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湖泊、水库等静态或缓流水体。面对河流这一动态水体,其能否固定安装需结合河流环境特性、监测站结构设计及固定方案综合判断——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前提下,立杆式监测站可在河流中稳定安装,但需重点解决水流冲击、河床适配、水位波动带来的挑战,确保设备长期安全运行。 一、先明确可行性边界 立杆式监测站的固定安装并非适用于所有河流,需先根据河流的水文与地理条件,划分“适合”与“需谨慎”的场景,避免盲目安装导致设备损坏: 适合安装的场景:缓流、浅滩型河流是首选,这类河流水流速度较慢(无明显湍急河段),河床以硬质土壤、砂石为主(不易冲刷塌陷),水位波动平缓(无季节性暴涨暴落),且监测点位远离航道、泄洪口等干扰区域。例如城市内河、中小型支流的中下游河段,水流稳定且河床坚实,立杆可通过混凝土浇筑或深埋固定,传感器能稳定浸没在水中,不易受水流冲击移位。 需谨慎或不适合的场景:湍急河流(水流速度快,易冲击立杆导致倾斜)、淤泥质河床(立杆插入后易因泥沙淤积或冲刷导致固定松动)、水位波动剧烈的河流(如山区河流,汛期水位暴涨可能淹没立杆顶部设备,枯水期水位下降导致传感器暴露),以及存在频繁船只通航、漂浮物较多的河段(易碰撞立杆或缠绕传感器),这类场景需优先评估风险,或选择其他类型监测站(如浮标式),而非强行安装立杆式设备。 二、核心固定条件 要在河流中稳定安装立杆式监测站,需针对“水流冲击、河床固定、水位适配”三大核心挑战,制定针对性固定方案,确保设备抗干扰能力: 抗水流冲击:强化立杆结构与防护:河流水流会对立杆产生横向冲击力,需从结构设计与安装方式两方面增强抗冲击能力。立杆材质需选择耐腐蚀、强度高的材料(如不锈钢、玻璃钢),避免长期浸泡导致锈蚀或断裂;立杆直径需根据水流速度适配,水流稍快的河段可适当增大立杆直径,或在立杆底部设置三角支撑(固定在河床底部,分散水流冲击力)。同时,在立杆周围加装防护装置(如防冲刷护筒、导流板),减少水流直接冲击立杆底部,防止河床局部冲刷导致立杆下沉或倾斜。 河床固定:确保立杆深埋且稳固:不同河床类型需采用不同固定方式,确保立杆与河床紧密结合。硬质河床(砂石、岩石)可采用“深埋浇筑法”,将立杆底部插入河床以下一定深度(根据河床硬度调整),周围浇筑混凝土固定,形成稳固的“基础墩”,防止立杆因水流冲刷或震动移位;若河床为较软的土壤,需先开挖基坑,放入钢筋笼后浇筑混凝土,再将立杆与混凝土基础连接,增强固定强度,避免立杆因土壤沉降导致倾斜。此外,立杆底部需做防腐处理(如涂刷防腐涂料、包裹防腐层),防止河水侵蚀导致结构损坏。 水位适配:兼顾传感器浸没与设备防护:河流水位变化会影响传感器监测效果,需通过“可调节立杆+防护设计”适配水位。立杆可设计为分段式结构,传感器安装在可上下调节的支架上,根据水位变化手动或自动调整传感器高度,确保其始终浸没在设定监测深度(避免枯水期暴露、汛期被泥沙覆盖);立杆顶部的设备箱(含数据采集器、供电模块)需安装在历史最高水位以上,防止汛期进水损坏,同时做好防雨、防晒处理,延长设备寿命。 三、安装与维护注意事项 除固定方案外,安装过程中的细节把控与后期维护,也是确保立杆式监测站在河流中稳定运行的关键: 安装前的现场勘察:安装前需详细勘察监测点位的实际情况,包括水流速度、河床材质、水位变化范围、周边干扰因素(如漂浮物、船只通行情况),并记录数据用于定制固定方案。例如通过现场测量确定水流速度,判断是否需要加装导流装置;取样分析河床土壤成分,选择适配的固定方式,避免因勘察疏漏导致固定方案不合理。 安装过程的规范操作:安装时需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确保立杆垂直、基础牢固,传感器安装位置避开水流漩涡、河床凹陷处(避免泥沙淤积)。立杆与传感器的连接部位需做好密封处理(如使用防水接头、缠绕防水胶带),防止河水渗入导致电路故障;数据传输线路需穿管保护(如PVC管),沿立杆固定至顶部设备箱,避免线路暴露被水流冲断或被漂浮物挂断。 日常维护的重点排查:河流环境复杂,需增加维护频率,重点排查三大问题:一是立杆固定状态,定期检查立杆是否倾斜、基础是否有冲刷痕迹,若发现立杆倾斜,需及时加固调整;二是传感器状态,清理传感器表面附着的泥沙、藻类(避免影响检测精度),检查传感器是否因水流冲击移位;三是防护装置,修复受损的防冲刷护筒、导流板,清理立杆周围堆积的漂浮物,防止其堵塞传感器或碰撞立杆。 四、总结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可在符合条件的河流中固定安装,但需精准匹配河流场景(缓流、硬质河床、水位稳定),并通过强化抗水流冲击、优化河床固定、适配水位变化的方案,解决核心安装挑战。同时,安装前的现场勘察、规范的施工操作与后期的针对性维护,也是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若河流环境复杂(湍急、淤泥河床、水位波动大),则需优先评估风险,或选择更适配的监测站类型,避免因安装不当导致设备损坏或监测数据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