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长制以统筹河道治理、保护与管理为核心,需稳定全面的监测数据支撑,以掌握水质动态、发现污染问题、评估治理成效。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因固定化、全天候运行、数据连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水域监测。但其能否适配河长制多元需求,需结合河长制核心目标,从监测覆盖、数据效能、功能适配等维度分析,同时正视局限并探索优化路径。 一、适配河长制的核心优势 河长制对水质监测的核心要求是及时、准确、可追溯,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在这些方面适配性显著,为河长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实时动态监测助力污染响应。河长制强调早发现、早处置污染,立杆式监测站可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实时采集水温、pH 值、溶解氧、浊度、氨氮等关键水质参数,通过无线传输同步至管理平台。当水质异常时,平台自动触发预警,河长及运维人员能及时获取信息,快速排查污染源头,避免污染扩散。相比传统人工采样监测周期长、易错过污染窗口期的问题,立杆式监测站的实时性大幅提升河长制应急响应效率。 连续数据支撑治理成效评估。河长制需定期评估清淤、截污、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效果,这依赖长期连续的水质数据。立杆式监测站可长期固定在河道出入境断面、排污口下游、饮用水源地周边等关键点位,记录不同时段、季节的水质变化趋势。例如通过对比治理前后氨氮、浊度数据,判断截污工程有效性;分析雨季与非雨季水质差异,评估面源污染防控效果。连续数据避免人工采样随机性,为治理成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固定点位聚焦重点管控区域。河长制管控优先聚焦跨行政区断面、污染高发区、生态敏感区等重点区域,立杆式监测站适合安装在这些固定点位,通过长期驻点监测实现精准管控。例如在跨市河道断面安装监测站,实时掌握入境水质,为跨区域河长制协同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在工业园区排污口下游安装监测站,实时监控排污是否达标,助力河长落实排污管控责任。 二、应用中的局限性 尽管立杆式监测站优势明显,但河长制监测需求还涵盖全域覆盖、灵活应对、多元参数等维度,其在这些方面存在局限,难以完全满足所有需求。 覆盖范围有限难适配全域管控。河长制需统筹流域内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整体水质,而立杆式监测站为固定安装,单站仅覆盖周边较小水域,无法对长距离河道、复杂支流网络全面覆盖。例如某流域有多条支流汇入干流,仅在干流安装监测站,难以发现支流污染;河道存在农田退水、农村生活污水等分散面源污染时,立杆式监测站也无法精准捕捉源头,易导致河长制管控出现盲区。 灵活性不足难适配动态应急。河长制除日常监测外,还需应对船舶泄漏、企业偷排等突发污染事件,以及汛期水质排查、专项治理督查等临时监测需求。立杆式监测站固定在预设点位,无法根据应急需求快速转移至污染现场;且监测参数多为常规五参数预设,若突发污染涉及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特殊污染物,常规立杆式监测站无法实时检测,需依赖实验室检测或便携式设备,降低应急响应效率,难以满足动态应急需求。 参数单一难适配多元管控。随着河长制深入推进,监测需求从 pH、溶解氧等常规参数,拓展至叶绿素 a、蓝藻密度等生态指标及生物毒性,以全面评估河道生态健康。多数常规立杆式监测站仅配备常规参数传感器,增加生态、毒性等参数需额外加装专用传感器,既增加成本,又受立杆安装空间与供电能力限制;生物多样性等部分特殊参数甚至无法通过立杆式监测站检测,需结合人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难以满足多元管控需求。 三、优化路径 要最大化立杆式监测站在河长制中的作用,需通过补短板、强协同的优化路径,弥补局限,形成固定监测与灵活补充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 科学规划布局扩大覆盖。结合河长制管控重点,采用关键点位加加密补充的布局策略:在跨行政区断面、饮用水源地、重点排污口等核心区域优先布设立杆式监测站,确保重点区域无管控盲区;在支流汇入干流处、面源污染高发区适当加密站点,通过多站数据联动实现干支流、上下游协同监测。同时利用 GIS 地图整合所有立杆式监测站数据,形成流域水质一张图,助力河长直观掌握全域水质,减少覆盖盲区。 协同其他手段提升应急能力。将立杆式监测站与便携式监测设备、无人监测船形成固定加移动协同体系:日常监测以立杆式监测站为主,突发污染事件时,迅速出动手持水质检测仪、无人监测船等便携式设备前往现场补充监测,精准定位污染范围与浓度;针对汛期等临时监测需求,在立杆式监测站未覆盖区域临时布设移动监测点,与固定站数据互补。这种协同模式有效弥补立杆式监测站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更好适配应急与临时监测需求。 拓展功能适配多元管控。根据河长制监测需求升级,逐步拓展立杆式监测站功能:在湿地公园、鱼类产卵场等生态敏感区的监测站,加装叶绿素 a、蓝藻密度传感器,监测水体富营养化;在工业污染风险较高区域,加装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提升特殊污染物预警能力。同时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将立杆式监测站数据与人工采样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流量水位等水文数据结合,构建水质 - 水文 - 生态多元数据体系,为河长制提供更全面的流域管控依据。 四、总结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能满足河长制重点点位实时监测、治理成效评估的核心需求,是日常监测的重要支撑,但在全域覆盖、动态应急、多元参数等方面存在局限,无法完全独立满足所有需求。因此,不能简单判定能否满足,而应将其定位为河长制监测体系的核心节点,通过科学布局、多手段协同、功能拓展,使其与其他监测方式互补,共同为河长制提供全面、精准的监测支撑,助力河道治理与保护工作高效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