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凭借结构简单、安装便捷、运维成本较低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浅水区(如河道、湖泊近岸、水库浅滩)的水质监测。但面对深水区(如大型湖泊中心、水库深水区、近海浅海区域)的监测需求,其适配性需结合深水区环境特点、立杆结构特性及监测需求综合判断——并非完全不适合,而是需通过针对性设计优化,才能在深水区实现稳定运行与精准监测。 一、在深水区安装的核心挑战 深水区与浅水区的环境差异,对立杆式监测站的结构稳定性、设备防护、数据采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直接安装未经优化的立杆式监测站易面临多重问题: 1、结构稳定性不足 深水区水体深度大,立杆需更长的杆体才能从水底延伸至水面以上(确保监测设备、供电模块处于水面安全位置)。过长的杆体在水流冲击、风浪作用下,易出现晃动幅度增大、整体稳定性下降的问题:若水底基础固定不牢固(如仅简单插入泥沙),可能导致立杆倾斜甚至倒伏;若杆体材质强度不足,长期受力易出现弯曲、疲劳损坏,影响设备安全与监测连续性。 2、设备防护难度增加 深水区的水压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若监测传感器需下放至水下特定深度(如底层水体溶解氧、温度监测),普通立杆式监测站的线缆密封、传感器防护设计可能无法承受深水压,导致渗水故障;同时,深水区水流速度可能更快,水中悬浮颗粒物、水生生物(如藻类、贝类)易附着在传感器探头或立杆表面,加速设备磨损、污染,影响检测精度,且深水区运维难度大,无法及时清洁维护。 3、采样与数据传输局限 立杆式监测站的采样系统多依赖固定在杆体上的采样管采集水样,深水区不同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如表层与底层溶解氧、温度、污染物浓度可能存在明显分层),传统立杆式监测站若仅设置单一采样点,无法全面反映深水区水质状况;此外,深水区多位于远离岸边的区域,立杆式监测站的有线通讯(如以太网)难以覆盖,无线通讯(如4G)可能因信号弱导致数据传输中断,影响实时监测效果。 二、适配深水区的优化方向 若需在深水区安装立杆式监测站,需从结构设计、设备防护、功能配置三方面进行优化,针对性解决深水区环境带来的挑战: 1、强化结构稳定性设计 优化立杆材质与结构:选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材质(如不锈钢、高强度复合材料)制作杆体,减少水流冲击与腐蚀带来的损耗;对长杆体进行分段设计,增加中间支撑结构(如加装水下稳定支架),降低杆体晃动幅度;杆体表面可采用流线型设计,减少水流阻力,进一步提升稳定性。 加固水底基础:根据深水区水底地质条件(如泥沙、岩石)选择适配的固定方式——若为泥沙底质,可采用“加长埋杆+配重块”的方式,将立杆深埋入水底泥沙层,并在杆体底部加装混凝土配重块,增强抗倾倒能力;若为岩石底质,可通过膨胀螺栓将立杆固定在岩石表面,确保基础牢固。 2、升级设备防护与适配性 提升水压与防腐防护:选用具备深水压防护能力的传感器(如防水等级更高的探头、耐高压线缆),线缆接口采用双重密封设计(如加装防水接头、涂抹防水胶),防止渗水;立杆整体采用防腐涂层处理,尤其水下部分需选用耐盐雾、耐生物附着的涂层(如环保型防藻涂层),减少腐蚀与生物附着。 优化传感器布局:针对深水区水质分层特点,在立杆上按不同深度设置多个传感器安装点位(如表层、中层、底层),同时配备可调节的传感器支架,便于根据监测需求调整传感器深度,全面采集不同水层的水质数据;传感器探头可加装防护网罩,减少悬浮颗粒物与水生生物对探头的直接冲击与附着。 3、完善采样与数据传输功能 配置分层采样系统:在立杆上加装分层采样装置(如多通道采样泵、自动切换阀门),可根据监测需求采集不同水层的水样,若需进行实验室比对分析,还可配备水样储存单元(如低温储存箱),确保水样在运输过程中质量稳定。 优化通讯与供电方案:针对深水区信号弱的问题,可在立杆顶部加装高增益天线,或搭配太阳能供电的信号中继装置,增强无线通讯(4G/5G、卫星通讯)信号,确保数据实时传输;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板+大容量蓄电池”的组合,且蓄电池需进行防水、保温处理,适应深水区复杂的温度与湿度环境,保障设备持续供电。 三、深水区安装的适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1、适用场景 立杆式监测站经优化后,更适合以下深水区场景: 水深适中的封闭/半封闭水域(如中小型水库深水区、湖泊中心区域):这类水域风浪相对较小,水流速度较缓,对立杆结构稳定性的压力较低,且监测需求多为长期定点监测,优化后的立杆式监测站可满足需求。 对监测成本敏感、运维条件有限的场景:相比浮标式、固定式平台监测站,优化后的立杆式监测站仍具有成本较低、运维相对简便的优势,若深水区监测点数量较多,且无需频繁移动监测位置,立杆式监测站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2、注意事项 前期环境调研:安装前需详细调研深水区的水文条件(如水深、水流速度、风浪等级)、地质条件(水底底质、有无暗礁)与水质特点(如污染物类型、生物附着情况),为立杆结构设计、设备选型提供依据,避免盲目安装。 定期运维计划:深水区运维难度大,需制定定期运维计划(如每季度一次现场巡检),重点检查立杆结构稳定性、传感器清洁度、通讯与供电状态;可在监测站加装远程故障报警功能,若设备出现异常(如立杆倾斜、传感器故障),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便于快速处理。 对比其他监测方案:若深水区风浪过大、水流湍急(如近海开阔水域、大型河流深水区),或需频繁调整监测位置,需对比浮标式、移动式监测平台等方案——这类方案对复杂水文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可能更适合极端深水区场景,避免因强行使用立杆式监测站导致设备损坏或数据失真。 四、总结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并非天然不适合深水区安装,而是需结合深水区环境特点进行针对性优化。通过强化结构稳定性、升级设备防护、完善采样与通讯功能,优化后的立杆式监测站可在水深适中、环境相对平稳的深水区(如水库、湖泊深水区)实现稳定运行,且兼具成本与运维优势。但在风浪过大、水流湍急的极端深水区场景,需综合评估其适配性,必要时选择更适合的监测方案,才能确保深水区水质监测的准确性与连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