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是常见的户外水质监测设备,多布设于河道、湖泊岸边或水库周边,通过立杆固定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等组件,实时监测水体pH值、溶解氧、浊度等指标。洪水来临时,暴涨的水位、湍急的水流及裹挟的杂物,易导致设备浸泡、立杆倾斜甚至倒塌,影响监测工作。面对洪水,需从“提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恢复”三阶段科学应对,最大限度减少设备损失、保障数据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一、洪水前 洪水来临前的预防准备是减少损失的关键,需结合气象预警与监测站特性,针对性加固设备、备份数据: 1、设备与立杆加固 提前检查立杆固定情况,若立杆底部采用混凝土浇筑,需查看基座是否有裂缝、松动,必要时补充浇筑混凝土或加装角钢加固,增强抗倾覆能力;若为可调节高度的立杆,在洪水预警发布后,将传感器、数据采集盒等核心设备向上提升至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上(参考当地水文记录),避免设备被洪水浸泡;太阳能电池板、无线传输天线等高处组件,需检查固定支架是否牢固,用防风绳或加固夹进一步固定,防止被强风或洪水裹挟的杂物撞击损坏。 2、数据与电源管理 提前备份监测站历史数据,通过后台系统将近期数据导出至本地服务器或云端,避免洪水导致设备损坏后数据丢失;若监测站采用电池或太阳能供电,在洪水来临前充满备用电池,同时断开非必要设备的电源连接(如辅助照明、冗余传感器),仅保留核心检测与数据传输模块供电,减少电路短路风险;对于具备远程控制功能的监测站,提前设置“洪水应急模式”,自动降低数据采集频率、关闭非核心功能,延长设备续航。 3、周边环境清理 清理监测站周边的杂物(如枯枝、石块、建筑垃圾),避免洪水来临时杂物被水流裹挟撞击设备;若监测站位于河道弯道、陡坡等易受洪水冲击的位置,可在立杆周围设置简易防护栏(如钢管护栏)或沙袋围挡,减缓水流冲击力度,减少泥沙、杂物对设备的直接损害。 二、洪水期间 洪水发生时,需优先保障人员安全,同时通过远程监控与必要的现场干预,减少设备进一步损坏: 1、远程监控与风险规避 通过后台系统实时查看监测站工作状态(如设备电压、信号强度、水位数据),若发现设备异常(如电压骤降、信号中断),切勿盲目前往现场处置,尤其是在洪水湍急、水位未稳定时,避免人员伤亡;若监测站配备摄像头,可通过视频观察立杆倾斜程度、设备浸泡情况,初步判断损害范围,为后续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2、必要时的现场干预 若洪水水位较低、水流平缓,且监测站位于安全区域(如远离河堤、无塌方风险),可安排专业人员穿戴救生装备、携带防水工具前往现场,对即将被淹没的核心设备(如数据采集盒)进行紧急拆除,转移至安全地点;拆除时需做好设备标识(如传感器编号、线缆接口对应关系),避免后续安装混乱;若立杆已出现轻微倾斜但未倒塌,可临时用绳索将立杆固定在周边坚固物体(如大树、水泥桩)上,防止倾斜加剧。 三、洪水后 洪水退去后,需按“安全评估→清洁检修→调试运行”的流程,逐步恢复监测站功能,避免因设备残留隐患导致二次故障: 1、安全评估与清洁 待洪水完全退去、监测站周边地面干燥后,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如地面是否有塌陷、立杆是否稳定、线缆是否破损),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再开展作业;用高压水枪(低压模式)或软布清洁设备表面的泥沙、污垢,重点清理传感器检测窗口、数据接口、立杆连接处的杂物,避免泥沙堵塞传感器、腐蚀接口。 2、设备检修与更换 逐一检查设备状态:传感器需测试检测精度(如用标准溶液校准pH、溶解氧传感器),若发现传感器外壳破损、检测数据异常,需更换同型号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传输设备需打开外壳检查内部是否进水、电路板是否腐蚀,若存在进水痕迹,需用无水酒精清洁电路板、晾干后通电测试,无法修复的及时更换;立杆若出现明显弯曲、裂缝或基座松动,需重新加固或更换立杆,确保设备安装稳定。 3、调试运行与数据核验 设备检修完成后,重新安装调试监测站,恢复正常供电与数据采集模式;对比洪水前后的监测数据,检查是否存在数据断层、检测值异常(如浊度、重金属浓度骤升骤降),若数据异常,需排查传感器是否因洪水受损、校准是否准确,必要时采集水样用实验室手工法验证检测结果;同时观察监测站运行1-2周,重点关注设备稳定性(如信号传输是否流畅、电池续航是否正常),确保无残留隐患后,恢复正常监测工作。 四、总结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应对洪水,核心是“预防为主、应急为辅、安全第一”。洪水前通过加固设备、备份数据、清理环境降低风险,洪水期间优先保障人员安全、通过远程监控掌握设备状态,洪水后按流程有序恢复、排查隐患,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设备损失,快速恢复水质监测功能,为洪水后水体污染评估、生态修复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