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多部署于河道岸边、排污口周边等户外场景,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易受风雨、灰尘、水体杂质等影响。日常维护保养需围绕“防损耗、保精度、稳运行”核心目标,按周期开展针对性操作,及时排查潜在问题,延长设备寿命,确保监测数据可靠。 一、外观与立杆结构维护 外观与立杆是设备的“防护外壳”,需定期检查结构稳定性与防护状态,避免外部损伤影响内部模块: 立杆与固定部件检查:每周查看立杆是否倾斜、底座螺栓是否松动,若发现倾斜,需调整立杆垂直度并重新紧固螺栓;检查立杆表面防锈涂层是否脱落,若有锈蚀,用砂纸打磨除锈后补涂防锈漆,防止雨水渗入加剧腐蚀;对户外箱体(如监测模块机箱),检查箱门密封胶条是否老化、锁具是否完好,老化胶条及时更换,确保箱体防水防尘,避免内部电路受潮。 外部清洁:每月用清水擦拭立杆与箱体表面,去除灰尘、蛛网及水体溅落的污垢;若箱体表面附着油污(如周边工业区域),用中性清洁剂擦拭后再用清水冲洗,避免腐蚀性清洁剂损伤外壳;清洁时注意避开传感器接口、通信天线等部件,防止误碰导致松动。 二、采样系统维护 采样系统是获取水样的关键,维护不当易导致管路堵塞、泵体损坏,直接影响监测流程: 管路与过滤器清洁:每两周检查采样管路是否弯折、堵塞,若发现水流变慢,关闭采样泵后拆卸管路,用高压清水冲洗内壁(或用软毛刷清理黏附的泥沙、生物膜);过滤器需每周拆卸,清理滤芯截留的悬浮物,若滤芯破损或堵塞严重(如清洗后仍无法恢复流量),及时更换同规格滤芯,避免杂质进入检测模块污染传感器。 采样泵保养:每月监听采样泵运行声音,若出现异响(如摩擦声、卡顿声),停机检查泵体是否进入杂质,拆解泵体清理后重新安装;每季度对泵体轴承添加专用润滑油,保持运转顺畅;若泵体长期闲置(如冬季结冰期停用),需每周开机运行10分钟,防止电机受潮或叶轮卡死。 三、检测模块维护 检测模块是数据采集核心,需重点维护传感器与检测池,保障检测精度: 传感器维护:每两周拆卸传感器(如pH、溶解氧传感器),检查敏感膜是否污染、破损。pH传感器若附着水垢,用稀盐酸浸泡5-10分钟后用纯水冲洗晾干;溶解氧传感器需清洁膜帽,去除表面油污或生物黏附,若膜帽老化(如出现裂纹),及时更换;每季度用标准溶液对传感器进行校准,校准前确保传感器清洁,校准后记录数据,若校准偏差超范围,需排查传感器性能或更换新传感器。 检测池清洁:对光学类检测模块(如浊度、余氯检测池),每月拆卸检测池,用纯水浸泡内壁10分钟,再用软布轻轻擦拭,去除附着的悬浮物或色素,避免遮挡光路影响检测;清洁后重新安装检测池,确保密封良好,防止水样渗漏;若检测池内壁出现划痕(影响透光),需及时更换检测池,避免数据偏差。 四、数据传输与供电系统维护 数据传输与供电是设备“生命线”,需保障信号稳定与电力供应,避免监测中断: 数据传输模块检查:每周查看通信天线是否松动、角度是否合理,松动天线需重新拧紧,调整天线朝向信号强的方向(如靠近开阔区域);每月测试数据传输状态,通过远程平台查看数据是否实时上传、有无断联记录,若出现频繁断联,检查无线模块(如4G/5G模块)是否故障,或联系运营商确认周边信号覆盖情况,必要时加装信号放大器。 供电系统维护:若为市电供电,每月检查电源线接头是否松动、线路绝缘层是否破损,松动接头重新紧固,破损线路用绝缘胶带包裹或更换;若为太阳能供电,每周清洁太阳能板表面,去除灰尘、落叶等遮挡物,确保光照吸收效率;每季度检查蓄电池电压,若电压低于额定值80%,需充电维护或更换蓄电池,避免断电导致设备停机。 五、数据与系统维护 数据与系统维护可及时发现异常,保障设备运行逻辑正常: 数据核查:每日通过远程平台查看监测数据,对比历史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如数值恒不变、波动过大),若发现异常,现场检查传感器是否故障或校准是否失效,及时处理并记录数据异常原因。 系统状态检查:每月登录设备本地系统,查看硬件状态(如传感器连接、存储容量)与软件版本,若提示存储容量不足,导出历史数据后清理冗余文件;若软件存在更新提示,在厂家指导下完成升级,避免旧版本出现兼容性问题。 六、特殊天气后维护 暴雨、台风、高温、低温等特殊天气后,需额外开展维护: 暴雨后检查立杆底座是否积水、箱体是否进水,积水及时排除,进水设备需断电干燥后再测试; 台风后检查天线、采样管路是否损坏,损坏部件及时更换; 高温天气后清洁散热风扇(若检测模块配备),确保散热正常;低温结冰期,检查管路是否结冰,结冰后需解冻再使用,避免管路冻裂。 七、总结 立杆式水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保养需“定期化、精细化”,结合设备结构与户外环境特点,分模块开展操作。维护时需做好记录(如维护时间、更换部件、数据校准结果),便于追溯设备状态;同时储备常用备件(如滤芯、传感器膜帽、密封胶条),缩短故障处理时间,确保设备长期稳定发挥监测作用。
|